“十二五”教育政策回顾与“十三五”教育政策展望(中)
二、“十二五”以来我国教育政策成效
“十二五”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加快发展,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与重大举措成效显著,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各级各类教育成效显著
1.学前教育资源普及程度快速提高,入园难得到明显缓解。2011—2015年,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12万所,在园幼儿的增量相当于前10年增量总和的两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以每年大约4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提高,2014年提前6年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到2020年达到70%的普及目标。
2.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稳步提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明显。2011—2015年,小学毛入学率保持在103%—105%之间,初中毛入学率由100.1%上升到104.0%,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88.93%增加到93%。
3.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多样化发展举措稳步推进。2011—2015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88.9%提高到94.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84.0%提高到87.0%。普通高中大班额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全国各地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示范区和特色高中。
4.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多元办学体制得以建立。“十二五”以来,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职业院校已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每年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职教集团化办学发展迅猛,全国建成职教集团超过1000个,吸引了近3万家企业参加。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中免学费学生比例已达到91.5%,高等职业学校纳入了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5.继续教育参与率持续提升,社区教育覆盖面扩大。2011—2014年,累计培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毕业生1395.32万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040.48万人。截至2014年,参与学习型社区教育活动的人数达上亿人,已建设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180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500余个。
6.高等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区域布局更加优化。高等教育发展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机会显著增加,2008—2014年,累计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招生92万人, 2012—2014年,重点高校招收的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人数从2012年的增加1万人上升到2014年的增加6.9万人。
(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逐步细化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创新主题教育活动形成校园文化品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育人。
2.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迅速推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我国中小学优质课堂教学的宗旨追求。
3.学校体育与卫生取得较大进展,学生健康状况改善明显,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形成了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意识和习惯逐步形成。学校公共卫生事件数量逐年降低,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三)教育公平取得重大进展
1.农村教育快速发展,城乡教育差距不断缩小。农村教育的倾斜政策成效显著,农村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性经费大幅增长,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多措并举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农村教师待遇明显改善,城乡教师编制得以统一,农村学校教师专业能力迅速提升。
2.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加速推进。民族地区教育资源明显优化,西藏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15年免费教育体系,加大对南疆教育的支持力度。双语教学质量监测与工作机制逐步建立。民族高等教育初步形成包含内地民族班、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普通高校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等多种形式的培养体系,民族地区学生上大学的机会显著提高。
3.特殊教育政策保障显著加强。特殊教育基础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办学条件改善内容扩展至支持普通学校建立资源教室、特殊教育学校配备设备设施以及区域“医教结合”实验等。特殊教育投入力度明显增加,从2014年起各地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单列,年生均标准达4000元,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也逐步得到同标准落实。
4.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近年来全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学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0%左右,2015年纳入政府财政保障的随迁子女比例达到86.1%。随迁子女异地升学考试政策社会效果明显,随迁子女参加异地升学考试的人数持续增加,2016年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份共有11.8万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报名参加高考。
(四)教育改革深入推进
1.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全国多地先行探索中高考改革,初步确立“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机制。高校招生计划分配方式逐步改进,中西部高考录取率偏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加快推进。
2.民办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显著。民办教育法律及相关政策得到完善,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解决。民办学校办学规模和层次不断提高,一批有特色、创新型民办学校正在形成。民办学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初见成效,教师配置水平稳步提高。
3.教育督导事业高速发展。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初步形成。教育督导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得到强化,教育督导权威性逐步提高,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逐步完善,评估监测助推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
4.教育对外开放积极稳妥推进。国家建立中俄、中美、中英、中欧、中法和中印尼6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推动以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人文交流成为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并列的我国外交三大支柱之一。出国留学与学成归国同步扩大,来华留学与攻读学位人数同步增长,我国正成为新兴留学目的地国。
(五)教育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1.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大中小学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教师专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发展状况逐步改善。教师培训成效显著,2010—2014年中央财政投入64亿元,培训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30多万人次,其中农村教师706万余人次,占96.4%。
2.教育经费总投入大幅增加。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6万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85%,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9万亿元,占GDP比例达4.26%。2010—2015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大幅提高,基础教育各学段生均教育经费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90%用于支持中西部,重点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
3.教育法律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教育立法加快推进,积极开展教育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深入推进,学校章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所有高校均已启动章程制定工作。
4.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教育信息化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优质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已见雏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力推进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