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yd7610检测中心青年分享教育部“根在基层”调研体会
2017年,云顶yd7610检测中心4位青年参加了教育部“根在基层”调研活动,分别赴江苏、云南、山东、新疆等地,就省域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边境地区民族教育等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他们深入基层,走进学校,了解一线师生的心声,掌握基层的实际情况。调研结束后,他们认真撰写了调研报告,并在学校青委、团委近期组织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青年座谈会上,与学校青年分享了调研体会。
党委办公室田婧妤
调研课题:省域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调研地点: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
为深入了解省域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9月25-29日,教育部直属机关青年干部第八调研团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题,在江苏省南京市开展了为期5天的“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在此次调研中,我有幸担任第八调研团的秘书长,协助团长完成各项工作,与团友们共同度过了一次难忘的调研之行。
这是一次震撼之行。震撼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之深入、震撼于实训场地之先进、震撼于课程教学之精心、震撼于立德树人之本源。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周乐山校长告诉我们,职业教育是公德教育,学校目前大部分学生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离异家庭和残疾人家庭,可以说,这些孩子是需要社会关注与帮扶的弱势群体,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
这是一次收获之行。全体团员了解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学习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政策文件,共同研制了调研问卷和访谈提纲。调研期间,通过实地考察、随堂听课、集中座谈、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江苏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团在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调研了学校与宝马集团共同创办的现代学徒制宝马“BEST”项目和“前沿技术+实践技能+核心素养”的“BEST”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座谈和参观,回顾了学校30年中德合作历程,考察了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建设成果,参观了体现产业最新技术水平的实训设备和江苏职业教育云服务平台;在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考察了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群和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建设情况,参观了古籍修复实训基地、莫愁古籍修复中心;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考察了学校围绕特色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的情况。此外,通过深入艺术设计系、现代商贸系、汽车技术系的课堂听课,近距离感受了“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以及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传统实训教学中“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的教学难题。多维度的调研,建立了我们对职业教育的感性认知,大家切实感受到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和近年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丰硕成果。同时,促进了我们对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与保障以及现实困境的理性思考。
这是一次振奋之行。工匠精神是一种基于技能的职业态度,更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正逐步摆脱低端的竞争格局向中高端迈进,也迎来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在工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必将成为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特征。职业教育正是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大国工匠的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江苏省职业教育走在全国职业教育的前列,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得益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更得益于职教人的使命与情怀。对于职业教育的未来,我们信心满怀。
校长办公室王楠
调研课题:省域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调研地点: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七整天的调研活动,调研方向选题也几经更改,来自教育部各司局及直属单位的8位青年从开始的无从下手到后来的几经易题,到最后确定调研方向,完成调研任务。可以说这是我人生中比较特殊的一次调研——时间短,课题大,材料少,定题难,我们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很多。
2017年“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以“中央重大政策落实情况调研”为主题,教育部司局及直属机关的8位年轻同志因为共同的目的凑在了一起。直到现在第一次团会时的场景我还记忆犹新。“省域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当我们到达昆明的当晚召开第一次讨论调研方向定性会时,首先是一阵沉默,没人说话,因为这个题目太大了,七天的时间,想通过昆明附近这一所职业院校展现出云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都觉得这不是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为了合理利用这次调研机会,我们量力而行,选取职业教育特色——“企业办学”为切入点、关注点,以数据、访谈和调查问卷多样式的调研方式合理开展了五天四夜的调研工作。
参与这次调研活动我们都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虽然同属教育行业,但是对于职业教育我们还是缺乏专业的眼光去发现、分析、评论的能力。所以这次调研活动我们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巨大作用。调研开始前,各项分工明确合理:有采访的、记录的、拍照的、数据信息收集的;大家密切配合,合理吸纳他人建议,发现错误及时调整,时刻发扬推到重来破釜沉舟的勇气。
调研团在学校共召开了校领导、教职工、学生代表11场座谈会,随堂体验了教师授课,考察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基地——昆钢养生敬老中心、学生顶岗实习单位——草埔新区钢铁生产车间,发放了五千份调查问卷。通过七天的深入调研,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深度挖掘了学校在经费保障、质量提升方面的困难,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地总结出企业办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这次调研活动,让我们浅显地明白了什么是职业教育,开阔了自身的视野,并在调研活动中认识到职业教育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前进道路上具有重要的位置。
信息化部武兴华
调研课题:省域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调研地点:青岛市黄岛区职业教育中心
我写下这篇心得体会时,“根在基层”教育部直属机关青年干部第九调研团已经结束对青岛市黄岛区职业教育中心的调研实践活动,各位团员返回北京后立即投入各自工作岗位中,真的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虽然大家共事时间只有六天时间,但我们因同一个目的结缘,为同一个梦想努力。
时间定格在2017年9月7日下午2时,康杨团长在教育部离退休干部局逸仙堂会议室组织了调研第九团第一次团员见面会,康杨团长主要给大家介绍了调研活动的背景、目的及任务,并具体介绍了6天内的行程安排。李桂领秘书长征集大家对团服、团标的意见,最后亲自设计团标,为大家定制团服。我依旧记得大家发言讨论时的场景,每一个人都认真倾听着,笑容洋溢在每一位团员的脸上。团员见面会不单单让我们相识,更让每个人明确了在调研活动中的角色定位,让每个人在调研活动中人尽其职、各尽其才,这为此次调研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准备工作。
2017年9月18日至23日,“根在基层”调研第九团通过实地走访、集中座谈、个别访谈、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详细了解黄岛区职业教育中心在职业教育现代化方面的探索与进展,深入挖掘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可推广性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寻找制约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和问题,这对调研团的每一位成员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经历,是对职业教育认知的重塑。在6天的调研行程里,调研团在结束当天行程后,利用晚上时间对当天素材进行梳理,并为第二天行程做出细化分工,这就保证了调研工作“由规划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循序渐进的推进,这为后期团队梳理总结调研成果提供了保障。全团通过六天的调研,共总结出黄岛区职业教育中心六条可推广借鉴做法,五条现存问题,以及五条针对性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时期,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以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需求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研黄岛区职业教育中心在落实现代职业教育政策方面的探索与举措,以及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方面的不懈实践,我深切感受到职业教育在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相信职业教育未来可期。
通过参加“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我更加认识到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一定要多学习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公开文件,努力培养个人大局观;不断提升个人业务水平,深入思考工作需求,早研究、早动手,精心、精细的做好各项工作;服从组织安排,团结单位同事,遇事时勇于承担、敢于承担。
实验学院王毅凡
调研课题:边境地区民族教育调研
调研地点: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为期7天的“根在基层”调研活动结束了,我的心依然紧紧与边境教育联系一起。在这短短的七天中,我们调研团每天都在调研的路上奔波,虽然旅途劳顿,但充实的调研活动让第一次来到新疆的我对边境教育有了一个全新全面的认识。
边境地区人们安全意识强烈,老师和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学校的安保方面更加重视,这虽然带给了孩子们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但维稳任务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希望随着民族工作的进一步加强,各族兄弟姐妹团结一致,给孩子们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
由于近些年来国家对边境地区教育的政策扶持,学校的硬件条件大部分能够满足日常需求,但是由于民族多样化的特点,造成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对缺乏教师进行补充,也可以考虑利用互联网进行优质课程网络学习,减少人员上的不必要支出,给在职教师更好的精神和物质激励。
边境地区与内地相比,家庭的收入总体来说还是相对较少的,由此带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毕业后依然不能改善家庭生活,也导致上学意愿不高的恶性循环。
由衷的希望能够通过此次调研真真正正为边境教育做出一点贡献,也向不畏困难,依然坚守在边缘一线的老师们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