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云顶yd7610首页地址

国开故事(58)| 开启新时代终身学习新征程 ——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学银在线”的故事-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时讯网

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工作动态

国开故事(58)| 开启新时代终身学习新征程 ——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学银在线”的故事

“我们应该有不一般的学校,男孩儿和女孩儿们在成年后还应当接受教育。那个时候,每一座村子应该都是一所大学??”一个多世纪前,美国著名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描绘了一个既宏伟又美好的教育蓝图,而这个教育蓝图正在中国成为现实,“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未来教育正在向我们走来。

20171110日,一个面向“终身学习、泛在学习、未来学习”的新一代开放在线学习平台——“学银在线”正式开通上线。这是由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新教育研究院、超星集团联合打造的,完全基于学分银行理念开发的在线学习与学习成果认证平台。它的开通标志着学分银行进入以慕课为核心应用模式的全新发展阶段。

对于“银行”这个词我们可能早已司空见惯,但“学分银行”是什么?“学银在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这个平台开通后又将给学习者带来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走进“学银在线”背后的故事。

砥砺五年深耕厚植,学分银行成效显著

“学分银行”一词最早是由韩国作为一个概念率先提出,它是模拟和借鉴银行的机理、功能和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实现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存储、认证、积累、转换的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还没明白,通俗一点讲,学分银行就像银行那样具备储蓄和兑换货币功能的教育服务机构,只不过这家“银行”储蓄和兑换的不是钱,而是个人日常学习或工作中积累的学分,当学分达到一定标准后便兑换相应的文凭或资格证书。

学分银行是终身学习“立交桥”的代名词。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2014年,国务院又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中两次提到“立交桥”:一是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二是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这对推动我国终身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所以促进终身学习“立交桥”建设为己任的新型大学,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成为我国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点,促进全民终身学习。自2012年起,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先后承担教育部多项“学分银行”重大课题与实践项目,设计了具有中国特色、国家层面的学分银行制度架构,研制了在不同类型学习成果间树立具有公信力度量标尺的学习成果框架,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工具与方法。同时,通过试点,先后与70多家机构开展标准制定与应用、学习成果互认联盟建设、资源共享与学分互认、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工作。目前,已经在全国建立了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20个行业的70个学习成果认证分中心,并为480万学习者建立了学分银行账户。

“从2012年开始启动这个项目,到现在有5年了,成效很大,很有意义,很有前途。”教育部职成司司长王继平在“学银在线”开通仪式上这样评价到。五年的探索,学分银行制度设计得到有效验证,应用模式逐步丰富,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成效也日益凸显。

创新发展,打通终身学习“最后一公里”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目标、新任务,并明确要求“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因此,如何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完成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任务,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同时,自2012年以来,以“大规模”、“在线”、“开放”为特征的慕课如雨后春笋,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的风暴。截至201610月,国内慕课平台用户规模已突破1000万人,慕课有效拓宽了多样化学习通道,成为推动终身学习的新引擎。但是,慕课平台多种多样,课程质量良莠不齐,缺乏统一课程标准,缺乏完善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也没有支持终身学习的长效机制。诸如此类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慕课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完全满足全民终身学习的需求和意愿。

基于此,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在前面五年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学分银行向纵深发展,以“学习无边界,学分可积累,成果可转换,质量可信赖”为目标,打造了一个可以实现泛在学习的大平台“学银在线”。那么学银在线到底是什么?

“我们也确实很难给它下一个非常严密和准确的定义,但是我们用一个公式来表述,学银在线=慕课+学分银行+教育淘宝+一体化学习环境。”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校长杨志坚介绍。这个平台有几个创新:一是提供给慕课以动力机制。通过学分银行,引进其他教育机构高质量课程,承认其学分,实现学分换学历;二是打造满足各类教育机构和学习者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教育淘宝理念保证高质量的课程与多种内涵的证书之间的自由组合,确保教育质量,避免文凭滥发;三是支持全终端、多阶段、大数据的学习体验,通过一体化学习环境保证给用户精准的画像,精准的职业能力评价。

总之,这是一个助力全民终身学习的智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习者不仅可以学习到海量的优质在线课程,还拥有自己终身的学习成果档案,并通过平台认证、转换和存储学分,实现“零存整取”,获得相应的学历或学位证书,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用,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实现终身学习。

科技赋能,教育+技术实现个性化

在新技术与教育的诸多结晶中,最经常被提及的是个性化教育。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赋能教育,使得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成为了可能,这也是人们对解决教育资源稀缺和不均衡问题的期待。

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打造的新一代终身学习平台“学银在线”,在课程内容、教学质量、技术平台等方面不断迭代升级,着力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更加灵活、更加优质、更加便捷的个性化学习服务,满足未来人民对更好教育的向往。那么这样一个平台到底有多强大?

“这个平台具有四个特点。其一,它必须是功能强大的课程平台;其二,它应该有广泛的传播渠道;其三,它应该有一个一体化的学习环境,最后它应该有严格的质量体系”,超星集团董事长史超谈到。

概括来说,“学银在线”具有几个技术优势:第一,它是在线学习平台与学习成果认证、管理系统的全面融合。“学银在线”不仅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海量的优质学习资源,还能够为学习者建立终身制的学习成果档案,并通过平台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系统,真正服务于个体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第二,它建立了各类学习成果统一遵循的学习成果框架和标准体系。“学银在线”基于统一的学习成果框架和标准对各级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积累与转换,提升了个体学习成果的透明度,确保了教育质量。第三,它提供清晰的学习路径和明确的学习效用设计。“学银在线”通过为学习者建立终身学习成果档案,全面评估和监测个体的用户画像,为学习者提供一个闭环的个性化学习体系。第四,它是一个面向社会开放的第三方平台。学银在线已和20多个行业、近200所院校建立了联盟,进行资源共享与学分互认。第五,它具有“线上+线下”的全流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学银在线”通过对机构和学习成果在线审核、课程认证、教学过程、团队运行、课程考核、学分认定以及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监管。

跨越鸿沟,引领未来教育新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教育作为第一民生,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的基础,要优先发展教育。当前,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终身学习途径和方式日趋多样化,学习者对学习的选择不断增大,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我国现阶段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学模式固化、教学体系封闭、学习方式单一等系列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教育改革路在何方?“建立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这个银行的设计,它会带动整个教育制度的设计,会带动整个教育体系的变革,会带动整个教育行业的一个大变革”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提出,通过学分银行,能够有效跨越现阶段教育存在的五大鸿沟问题:其一是各个教育阶段之间的鸿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终身教育各个教育阶段都是封闭的,通过学分银行能够完全打通各级各类教育;第二,学历和非学历之间的鸿沟。未来,通过学分银行打破文凭的壁垒,不唯学历凭能力,注重人才的能力养成;第三,公办和民办教育机构的鸿沟。未来学习,学分银行就是要消除政策障碍,实现公办和民办,盈利与非盈利之间的真正的沟通;第四,国内和国外教育资源的鸿沟。未来“学银在线”,要引进国际名校课程资源,互认学分,推进教育全球化;第五,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鸿沟。当前,远程教育体系、开放教育体系基本上以知识体系为主,但“学银在线”作为一个开放学习平台,能够打通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银在线,是教育的淘宝,也是教育的银行,更是未来的学习中心。在知识经济时代,未来的学习状态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学习,任何人以其最合适的方式在任何场景都可以学习,学银在线助力终身学习,让学习将成为一种信仰。

“一个领域有多种模式,不是说学银在线是唯一,学银在线仅仅是说我们做了一种尝试,做了一种探索,只是一种模式。不完善,有问题,没关系,我们在路上。”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校长杨志坚说,我们希望社会各界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包容,多提建议,使这个新型平台叠加发展,不断壮大。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