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在京举行 聚焦学分银行制度建设
“学分银行”的概念应当怎样理解和诠释?它的运行机制应当怎样构建?目前国际上有关“学分银行”制度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现状如何?中国“学分银行”有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应当怎样联系国际经验和本土实践? 2012年5月5日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在北京举办“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邀请部分相关问题研究专家聚焦“学分银行”制度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
中央电大副校长、《中国远程教育》主编严冰主持论坛。来自国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院校的13位专家在论坛上做专题发言,他们是: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 任杨银付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吴遵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博士生导 师黄荣怀教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黎明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 师熊庆旭教授,教育部考试中心自考综合处 王海东博士,浙江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吕文娟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张秀梅博士,中央电大副校长 李林曙教授,珠海电大校长蔡胜高级工程师,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发展研究部部长杨晨副研究员,安徽电大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 朱祖林教授,中央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王迎博士。
围绕“学分银行”制度建设问题,专家们对“学分银行”制度的内涵、构成、功能及其运行机制等发表了各自看法,对在制度设计层面推进“学分银行”建设需要破解的瓶颈问题进行了梳理与讨论。吴遵民认为,“学分银行”应着眼于对社会公众终身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其作用应该更为广泛,让更多人受益。杨银付提出,建立我国“学分银行”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与“学分银行”相配套的国家资格体系和人才选拔制度。李林曙结合近期中央电大筹建“学分银行”的实践,强调“学分银行”制度应该从国家层面上做顶层设计,关注认证基准框架的搭建、认证服务体系的建设、学分银行和学习超市的关系和政策的推动与引导等关键点。与会专家还从不同视角介绍与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如韩国、美国、欧洲等地的相关探索及其启示,以及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合作办学的思考、珠海电大构建学分银行将开放教育覆盖澳门的设想等。
严冰强调在研究“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中尤其要注意三方面问题,即三个“关注”:更多地关注制度设计,学分银行首先是制度安排,应在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教育价值链和生态圈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制度设计不可能单兵独进;更多地关注本土实践,关注国际视野中的本土模式,切忌“买椟还珠”和“南橘北枳”;更多地关注瓶颈问题,要有正确的主导思维,避免一哄而上、跑马圈地,相关研究和探索不能只搞宏大叙事,必须聚焦现实的瓶颈问题。他指出,“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一定要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边研究、边试点、边产出,并注意风险控制。
来自中央电大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近40人出席了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