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2016读书征文】轩红芹:论教材建设的“实用主义” ——以现当代文学的教材建设为例
作为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的主持教师,资源建设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教材建设首当其中处于最基础的先导作用,后续的网络资源建设,学习过程的指导等都是以其为基本蓝本,或讲解或补充,由此形成立体化的资源服务体系。因此,必须重视教材的建设,它关系到我们的教学服务质量。当然教材建设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如关于现当代文学教材建设的“史”“论”之争从来就没停止过,本文拟专注于一点,就教材建设的实用主义做一分析,以期为进行教材的建设的老师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内容“实用”
“现代文学课的基础,就是了解现代文学史的轮廓,掌握相关的知识,学习初步运用文学史眼光观察分析文学现象,尝试对作家作品的鉴赏评论等。这些都属于“入门”,是进入研究前最基本的学术训练。在安排课程内容时,不要设计得太深,密度不宜过大,应考虑到大学低年级学生普遍的接受水平,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要讲究‘梯度’,循序渐进,点到即止地提供一些拓展性内容,为他们日后的研究做准备。”这是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先生在谈教学体会时提及的内容。针对北大的学生,他仍提出课程内容安排不要设计太深,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而且在课时分配上,他还会用至少二分之一的时间讲作家作品,就是考虑到初接触相当代文学史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切实以学生为中心!
温儒敏先生与钱理群、吴福辉先生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自87年出版以来,是现代文学影响最广泛的一部教材,被教育部指定为重点教材。该书经过一年的修订,于199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6年3月份再次进行了修订,也是该书第46次重印,平均每年重印3次。该书面试近三十来了,发行了124万册之多,影响甚大。有关对此教材研究的著述很多,本文以为它得以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编写思路创新,内容新颖。如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但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只作简约的交代,重点在于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联系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与重视“政治”影响的其他文学史教材有很大的不同;这本书虽然也按文体分类,却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并对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作专章论述,每章还附录了年表。对于文学流派,该书不只是强调主流文学,而且也能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视角,去观照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先锋派等趣味各异的文学派别,还增加了港台文学作家们及作品的介绍,该书还把沈从文列为专章,表示了对这位构筑“湘西世界”,“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的文化人的同情和理解,力求恢复现代文学色彩纷呈、枝叶繁茂的本来面貌。这些都是过去文学史著作所没有的或所省略的。
二是叙述角度客观。全书有述有评,而述多于评,克服了教材中常常受主观激情驱使而好下定性评论的叙述口吻,如在初版中介绍20年代和30年代文学思潮、运动时,标题分别为《个性解放旗帜下文学的觉醒》和《社会革命时代文学的深入》,中心明确,但也是一种定性评价,在修订中都换作《文学思潮和运动(一)》和(二)。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客观的著者叙述空间和读者阅读空间。
三是注重吸纳研究新成果。在对重要作家的评论中,该书力避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和对作品情节冗长的复述,而是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如第二章鲁迅(一),在评论鲁迅小说的结构模式与深邃意蕴时,特意标出“说不尽的鲁迅”一节,大量介绍近年来学术界对该作品的诸多有价值的新的探索,从而把读者的眼光引向研究的学术前言。
四是引导的姿态。从叙述态度可以看出,著者总是想以更多的学术信息的介绍,将读者的眼光引向深广。少有那种在教科书中屡见不鲜的一本正经的教训面孔,而更多的是一种客观的引导的姿态,这在文科教材中是必须但又是难能可贵的。
五是不过分“包办”。全书的立足点是“为现代文学史的教学提供基本的事实和发展的线索,”而“进一步的理论总结与概况则留给本教材的使用者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完成”。对文学史的整体评价持相对慎重的改度,多数是学术界以定的,而对一些独特的学术见解,则作为背景资料向读者作客观的介绍。
六是关注细节。述讲究高度概括,评则讲究精要,三言两语,便将一位作家的创作特色及美学风貌概括出来,很精到。比如对台静农先生的评论,认为他的创作民间性,展现了宗族制度对于地层的精神压迫,显示出安特来夫式的阴冷风格。
这些特点都很好地适应了现代大学教育教学的需要,非常实用。有史实,也留有进一步阐释的空间,教师用起来特别顺手,所以成为人口皆碑的好教材。单就内容编写方式来说,该教材无疑切合了当下的教学实际。但是请注意到,它的切合教学实际很大程度上是切合了普通高校中文专业的学生。这样一本教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还是太“厚重”了些,不是说我们的学生不行,只是培养重点不同,他们在于研究前最基本的学术训练,训练得会更“全面”,更“系统”,如文学史上重要的思潮、作家作品都会照顾到。如果说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主要落实在“三种能力”的提升上:文学审美感悟能力、文学史现象分析能力、评论写作能力,对于他们来说可能要平均用力,而我们可能就要有所侧重,重点在于文学审美感悟能力。如此,我们的内容设计特点就应是以作家作品为中心,再以其他知识模块联动。所以作者虽然如此推崇此教材,但从实用的角度,还是希望有更适合我们自己学生特点的教材,因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从另一个方面说,我们经常强调的内容的正确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反而成了最基本的要求,而在此基础上的实用性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提供了一个更高的标准,谁又能说为了我们的学生要降低标准呢!
结构“实用”
教材写作本身隐含有课堂设计。说到底,教材是要给学生标画出一张得以了解本学科的地图和路径,有概述、有分解。作为教材,还要有必要的练习和思考题供学生消化思考。如上文提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在结构上也不同于其他教材,该书章后都附有思考题,而且首开附表介绍大事记,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强现场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其实也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导的现代教学原则。
虽然是以现当代文学史的教材建设为例,但从结构实用的角度,有一本古代文学史教材不得不提,因为该书的编写结构再各类教材编写中都有引导作用,那就是1964年出版的游国恩等先生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一、二、三、四)。游编文学史虽然有着严重的“时代烙印”,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失误,但迄今为止特别是经过90年代修订以后仍受人推崇,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会在大学文科讲坛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在教材需要两年一修订五年一重修的今天,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它备受推崇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极左思潮有所抵制,是一部相对而言较为严肃的学术著作;二是它的撰写集中了当时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等院校的知名教授,他们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故由他们合力撰写的著作自然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三是游编文学史的论述具体而清晰,章节内容的份量比较均匀,结构完整,与高校教学的需要极为吻合;在取材和章节编排与教学需要相适应,以讲述作家作品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为主,重视作品思想艺术的分析。同时注意突出文学史上的重大现象,关于文学史知识的讲解也较系统详备。该书“史”的线索主要是在章节设计上,每编前面加“概说”,之后又加“小结”。因此各个时代与文学发展密切有关的文学思潮、创作风尚、文体形式、文学流派、文学批评著作等,都可以在此基本体例容许的范围内得到适当的论述,从多方面说明影响文学发展的各种主要原因,大体上描绘出文学演变的源流和趋势。章编中国文学史中不仅在各卷附录有《研修书目》,而且于各章之末有比较详细的注释。前者为教材使用者指出了进一步研修的门径,后者则为学习者了解相关学术成果提供了重要线索。因此,该教材编写体例上的这两点创新,为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以说编写结构适应教学特点至今仍是广大师生不能舍弃他的主要原因,即便在知识论述上因年代已久有所陈旧。
当前许多教科书还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是:论文写法。论文写法使得很多教材结构不清。因为使用论文型而不是知识型的话语来阐释问题,表现在话语的表述上就是不够规范,不关注细节,行文多采用“观点+例证”的论证方式,这就不可避免导致为论证的圆满性而无限拉长,又缺乏开放新。这种情况在实践中的反映就是,教师们虽然承认它是一部高水平的书,但将它用于教学时却总觉得别别扭扭。
如由作者任责编的由严家炎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记得当时封底上的推荐文字是这样的:“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为著名学者严家炎先生主编,国内学界有影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参加编写,可以说集国内近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研究之大成,是多方面协同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该书具有比较丰厚的学术原创性,提出了诸多富有开创性、启发性的论点,有些资料和见解在学术上属于首次发现,带来重要的突破。时间上,它将现代文学的起点定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向前推进了多年。空间上,它将文学史的叙述真正覆盖到了全国,填补了此前留下的种种空白。书中的许多章节,都体现出内容厚重而富有深度的特点。结构上只设章节二级、类似于专题讲座的编写理念,也比较适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可以说该书出来以后,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都对其“突破”性给予赞扬和肯定。尴尬的是,如此耗时又集大家于一起的用心之作却“叫座不叫好”,主要原因在于连教师本身都承认它的“创新”,都需要“研究”,再让他们用于“教学”,确实为难了他们。教材中很多章节拿出来都是极具影响力的论文,可是用在教学上,就让人无所适从,难以使用。因此实用性仍是凸显的问题。
厚度“实用”
所谓厚度实用,乃是指教材要适用教学课时的设置,适用教学实际。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大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了课程结构升级和课程内容的更新方面。以淡化专业性,多往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上靠。课程结构方面显著的变化是按学科设置核心课程、按专业设立主干课程,使原来的层次化结构向立体交叉结构的方向提升。在课程数量上强调少而精,多开专业选修课,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在课时安排上压缩讲授课时数,增加学生自学、讨论和思考的时间。各种公共课、通识课的大量增加,使得专业基础课的越来越少,越来越简单,课时也就越来越少。如北京大学的现代文学课,从以前的200课时以上压缩到72个课时。但现在的教材恰恰相反,是越写越厚,内容庞大。如上文提到的严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其上中下的三大本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教材太厚,与该课学时相差悬殊,教师无从取舍,过多的选择反而造成教师的困惑;因过分求全,全书在内容构成上枝蔓嫌多而文字量过大,因而显得内容冗长繁琐,在具体的阐释中术语和概念亦显得庞杂,文字表述也时而显得深奥、晦涩。洪子诚先生曾在《回答六个问题》(《南方文坛》2004年第6期)中比较他不足14万字的《当代文学概述》与将近40万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还是这本不足14万字的小书稍有可取之处。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许多事情并不需要说很多的话;有时,说得越多越糊涂,还会把点滴的‘意思’,稀释得不见踪影。”
针对我们自己的学生特点,太厚更是要不得。作为在职学习的学生,时间本来就有限,而我们现在的面授课基本都在3-6课时之间,怎么可能容纳更多的容量,太多只能“消化不良”,我们可以留一些一些近一步学习的线索,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也有学习的路径可寻,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可作为基本的教学任务,我们必须把握时间节点,切切实实为学生选择好适量可口的饭菜,乃是我们重大的责任。
教材适用性任何时候都是其不可被替代的法宝,教材实用的有效性都需要进入课堂才能检验出来,实用是第一要义,因为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而这恰恰是当前许多教材缺少的品格。我们教育有很多分层,培养的目标也多有不同,因此讲授的内容也应该有所区分,对不同学习者分别对待,以尽其才。教材建设的实用主义,就是要打破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认真研究自己学生学习的特点,从而设计出适合他们特点的教材来,乃学生之大幸,教育之大幸!然优秀、适量、实用的教材何其难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