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云顶yd7610首页地址

【国开2016读书征文】来自论文答辩现场的思考-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时讯网

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校园文化

【国开2016读书征文】来自论文答辩现场的思考

   论文答辩是国开教学的一个环节,我参加过多次。参加多了,也就成了一项日常性的工作。

今年秋季我又一次作为答辩教师参加了工商管理专业的论文答辩。拿到学生提交的论文,我按照例行的惯例,先审阅论文题目,看选题是否有价值,再翻阅目录看论文结构和研究思路,接下来阅读正文看观点与论据是否清晰充足,最后审查陈述逻辑以及研究的深入程度。根据论文答辩要求记下要提问的问题。

一切似乎都在按部就班,一切似乎都在重复以往的过程,似乎又要度过平常的一天。说实在的,按我的标准,多数论文只能说刚刚达到标准,质量上乘的几乎没有。

答辩开始了,为了证实学生的论文是否亲自调研、执笔,是否从自己的工作中找研究课题,我们有意询问了学生的工作情况。与以往答辩中学生没有自信、磕磕绊绊、不得要领的表现不同,这次有部分学生表现的相当自信,胸有成竹,特别是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以及在工作中的思考如数家珍。一位同学来自出版系统,他研究的问题是针对各种类型的图书馆进行营销。直觉告诉我,这种研究有点牵强,因为每个图书馆对一种书的采购数量一般也就两三本,且采购种类繁多,每年的采购活动也就一两次,而作为一个出版社,对图书馆这样一个极度分散性需求的市场开展营销效果不是很明显,意义也不大,如果说站在书商的角度开展营销还有一定意义,因为书商会参加书展,能够同时面对很多的图书馆,同时书商经营的种类也相应地多些,能够适应图书馆的集中采购。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对该同学进行了重点的提问和追问,从全国图书馆的数量、分布、针对的读者群,问到图书馆的采购特征的变化,再到出版社向图书馆进行营销的方式和目标,营销重点以及实践的效果等细节,并与其一起进行探讨,实话说这已超出了论文答辩的范围。通过提问与追问,我们发现这位同学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的,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这一空间并亲自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非简单地列举事实、套用现有成的理论。这是连我这些当老师的都想不到。通过追问,我发现这个研究是有意义的,而且是可行的。只不过我们没有接触,也没有思考过罢了。

在答辩中,有一位同学在一家软件公司工作,他针对各加油站进行了微信营销,根据不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推出不同的营销方式。比如他可以做到通过微信定位用户位置,根据用户所在位置推送附近各加油站的优惠活动信息,同时加油站可以利用微信确定用户是否回头客,如果是回头客,则可以在统一的标价之外再给该回头客相应的优惠。这样的经营理念我还从来没有想到过,一直以来以为只能根据加油站的牌价加油,只能通过积分卡等形式得到额外的优惠。

还有一位同学是做医药代表的,在实际工作中也做出了不错的业绩,在与客户的沟通交流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这些学生在答辩中的表现,其实正是我们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所要达到的目标,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学生太少了。其原因主要还在于我们所制定的培养方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不小的距离,尽管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与强化应用性培养的研究与落实,但效果与进展情况还不是太理想。

尽管这些优秀学生的数量还比较少,但毕竟代表着希望,标志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了进步,我们的改革有了方向,这一点我们应该感到欣慰。我们应当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目前我们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制度还需要做一些改革。从教学上讲,应当深入学生中间,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学习条件以及所接触的实践以及学生的认识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方法,选取学习素材和学习讨论材料,将学生在实践中的需求作为设计培养方案的前提。这要求我们切实做好对学生的了解和调查工作。过去我们也花时间进行调研,但主要方式是到地方开座谈会的形式,时间短,效果差,持续性差,对于学生的真实需求不能完全了解。可以考虑改调研的方式为与学生在一起相处一个学期,让主讲主编参加一轮完整的教学活动,让主讲教师真实地与我们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周期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和想法,从而整理出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编写教材和录制视频资源将会更加有针对性,否则我们的教学改革只能是理念正确,逻辑科学,但执行效果较差。

回想起平时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情景,更加证实了这一想法。曾经我们把应用性作为培养目标,为此我们在课堂上选择了一些经典的案例材料与学生讨论,但效果并不理想,许多老师反映,这种讨论最终成了老师的一言堂,最终的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设的目标,况且很多老师几乎没有站讲台的机会,也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和需求,即使是站讲台的老师也是按照既定的教案进行面授,讲完课走人。后来我在课堂上尝试着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从学生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找话题,用课程的理论进行分析讨论,拿学生亲自体验到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反而能得到学生的共鸣,看来真正走到学生中去,是多么重要。

为了增强应用型人才的教养效果,在管理制度上也要相应地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是改变现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形成方式,要有助于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有助于从与学生的交流中去寻求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从规范培养方案的编写审定流程转向从教学中研究教学,在教学中学习教学。

一天的答辩活动很快就结束了,但我的思考还没有结束,培养什么样的人,决不是简单的一个“应用型”能够回答的,如何实现“应用型”的目标,路还很长。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