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广东河源电大教师朱兴艳印尼支教散记
三十而立,自从孔夫子说过这句话之后,三十岁仿佛成了一个分水岭,三十岁之前,每个人必须要完成人生中的一些大事,这样的人生才是别人眼中幸福的人生。而在即将踏进三十岁门槛的时候,我突然变得慌张而犹豫,仿佛门外都是风景,可是看门内却是一望无际的荒芜。那时候,我想,一定要找到一条路,让我看到门外的风景,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为了看到更多的风景,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改变,我下定决心,到达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由此也开始了我的支教生涯。
教育教学
印尼亚洲国际友好学院(以下简称亚院)创办于2008年,由苏北华社慈善与教育联谊会主办,苏北国民教育基金会管理,是印尼国家教育部批准教授中文和英文的外语学院,也是海外唯一一所华文大学。学校共有华文系和英文系两个系。其中华文系汉语言文学学制为4年(8个学期),分为师范汉语、商贸汉语和旅游汉语3个方向。在校生约1000人,分早晚班实行小班授课,每班约30人左右。班级按学生汉语水平(主要参考HSK考试成绩)的高低分为A、B、C班。华文系90%以上的教师为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外派的中国教师。
初到亚院时,因为有11位新老师的签证没有办好,所以我们先到的15位老师教学任务比较重。每位老师的课程大都在三到五门,类别各异,涉及大一到大四4个年级。我负责讲授三年级早班商贸方向的《商贸精读》、二年级晚班不分方向的《综合》及四年级早晚班师范方向的《华文教法》,周课时为30节。
我的专业是古代文学,对经济一向不感兴趣,让我讲授三年级的《商贸精读》,本就是极大的挑战;对于初涉教育领域,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有限的我来说,《华文教法》这门课更是难上加难。印尼的华文教育因历史原因中断了三十多年,再加上亚院条件有限,在这里要查找资料也十分困难。然而,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借助于有限的网络资源,从最初硬着头皮讲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金融业,一直到最后慢慢喜欢上商贸专业的相关知识并开始上网研读相关书籍,我逐渐弥补了自己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在我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课程上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学期末,学生给教师的匿名评价中,我的得分均名列前茅,让我甚感欣慰,特别是看到汉语零基础的学生能用简单的汉语和中国老师顺畅交流的时候,那种无与伦比的成就感更是让人心甘如怡。
在亚院的第二年,学校改革了课程设置,安排了两门选修课给我。面对汉语说得都不甚流利的外国学生,讲授唐诗宋词,讲授鲁迅、钱钟书,比之跨专业教学,难度实在更高了。选编教材,收集教学资料,制作幻灯片,批改作业……每天忙忙碌碌,即便是寒暑假,也依然每天工作四小时以上,可是看到学生越来越喜欢学汉语,越来越热爱中国文化,甚至有很多学生因为我的课而有了自己的“中国梦”时,我就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两年的时光倏然而逝,我边教边学,面对重重压力和种种挑战,焦躁和惶恐的情绪居然慢慢平息,在这个过程中,我似乎又找到了曾经迷失的自我,我开始有意识地接受、悦纳自己,充实、提高自己,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亲爱的学生们也和我一样,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喜欢自己。诚如罗曼?罗兰所言:“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我知道,对于教育事业而言,全身心地投入是最好的方式,这种投入,也是让我幸福的方式。此时,我才真正理解了爱默比尔所说的:“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挑战所激发,而不是外在压力所激发时,才会表现出一种激情,一种创造,才会真正投入。”
课外活动
如果说,担任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课程锻炼了我的教学能力,那么,参加学校的各级各类学生活动,则使我的知识结构变得更加合理而丰富。我认为,对教师而言,教育生涯中是否充满教育情怀,是否能够与学生在教与学中相互交融,艺术素养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年时间里,从学校朗诵比赛、主持人比赛、演讲比赛到世界大学生“汉语桥”比赛……在一次次的比赛中,欣慰地看着学生们成长的同时,我也和他们一起,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让我的人生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作为印尼唯一一所华文大学,亚院从2009年第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开始,连续4年获得冠军,为苏北省赢得荣誉的同时,也给后面的指导工作带来了压力。从2013年3月开始,我连续两年参与了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世界大学生“汉语桥”亚院及苏北省赛区选手的辅导工作。在第十二、十三届世界大学生“汉语桥”印尼赛区总决赛中,亚院学生陈思思和许清清分别荣获全国总冠军。今年5月份,亚院蝉联“汉语桥”印尼全国赛区六连冠。8月份,我指导的学生许清清在第十三届世界大学“汉语桥”全球总决赛中荣获三等奖。我也因此被评为印尼全国赛区优秀辅导教师。
走上领奖台的时候,我心中不止一次地闪过《小王子》中的话:“狐狸说:‘对你驯养过的东西,你永远负有责任。’”小王子说:“‘只要用心,你们要找的东西在每一朵玫瑰或一点水里都能找到。’”没有参与,没有付出,就没有成长,也就没有收获,想明白了这一点,我找到了自己迷惘的原因:自己原来不曾真正地“驯养”,不曾真正“用心”,我一直不知道,成长就是正视畏惧并充分体验畏惧,只有穿越畏惧的区域才能拓宽自我的边界。爱情如是,事业如是,生活亦如是。两年的时光,终于让我明白,不能再斤斤计较生命以往和将来的得失——无论是爱情、友谊、还是事业——可能我总是在失去,可是谁不曾以及将失去过什么呢?失去的同时,我们也在得到。上帝每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心怀热爱,努力前行,就会看到一路风景,一路花开。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一些活动,无论校内校外,我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心投入,这种投入让我受益匪浅。鉴于我在2012年苏北华联成立六周年暨2013年春晚节目撰稿及主持人培训工作中的表现,学校在第一学年结束之前,又安排了主持人兴趣班的课程给我。我利用暑假时间刻苦自学,并去广播电视台观摩,学到了不少新知识。2013至2014学年,周六下午开设的主持人兴趣班课程开展得十分顺利,常常座无虚席。
学习交流
亚院的中国教师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生活在异国他乡,大家都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单调的环境里,工作是所有中国老师生活的重心。无论知名大学的教授,还是刚毕业的青年志愿者,大家拧成一股绳,经常进行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本来单调的生活因为这些可爱的同事们而变得丰富多彩,让我在一次次的交流和学习中收获快乐,体味热情,积累信心。
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年龄层次,让我们总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在和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我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对一名教师而言,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责任。要向书本学习,向名师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网络学习。如果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勤钻研、多研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将之付诸笔端,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工作以来,我也曾参加过一些课题研究,发表过一些文章,但和那些可敬可爱的同事们,特别是那些在一线工作了几十年的专家学者相比,我所做的远远不够。我知道,作为一名教师,在专业研究的道路上走得越远,就越会自觉地关注课堂,关注学生,从而对自己和教育教学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充实中体验到工作的乐趣,体验到满是激情的人生。所以,我还需要加倍努力,向他们看齐,力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做到最好。
我一直觉得,写作是语文教师教学生涯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一直坚持读书、写作。在印尼两年,我在当地华文报纸《讯报》、《好报》发表文章约43万字。其中,我自支教以来撰写的散文约25万字被《好报》以《异乡记》为题连载,深受读者欢迎。对我而言,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成熟,在阅读与思考中走出心灵的蛮荒,找回工作的乐趣,走出个人的困境,找回个人与世界的和谐,并让自己的精神花园中繁花似锦。而对我的学生而言,他们也会认识到,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与同时代发生的历史、文化事件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的灵魂也会因为文学种下真、善、美的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站在亚院告别晚会的舞台上致辞时,我忍不住流下泪水,我深知,两年的流光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奖杯、一张张荣誉证书,更多的是对自身的肯定与悦纳,对教育事业的专注与热爱。这两年的工作倾注了我许多心血和汗水,我在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而我的收获,远远大于付出。
站在三十岁的门槛里,我看到的不再是一片荒芜,而是繁花似锦。如今的我愈发相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首叙事诗,无论有什么样的开头和结局,这首诗都会在无尽的更迭与变幻中前行,这首诗或许不完美,甚至会有很多缺陷,但一定要用热情和理想去谱写这首诗,唯有如此,每个人才会在直面人生时,拥有力量、勇气和宽容,在获取个人事业成功的同时,对我们的未来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