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感怀】曾阳煊:正向引领 人文关怀 护航学生成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是教育教学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曾阳煊。很荣幸能在此分享我的教师节感受。我们开放大学的老师,每年都过着略显孤独的教师节,网络将我们与学生拉近,又将我们隔远。
对大多数总部主持教师来说,网上教学是为数不多能接触学生的机会。在线情境下的时空分离,很容易使学生变成一个个学号,一串串数据,很容易让我们“目中无人”“教中无爱”。如何陪伴和支持学生在远程学习这艘大船上穿越航行,我在网上教学实践中最大的感悟是: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努力像学生一样思考,像真正的教师一样去行动。
教育是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事业。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完整的个体和灵魂。当我们面对网络那端丰富、敏感、又略显散漫的成人学生时,如何去做到人文关怀?我想,最重要的是要去尊重和关心她们的需要、情感、学习和生存状态,切忌仅把她们当作一个“符号”去研究、去教学。我们每个人都做过学生,好的学习经历是什么样的?老师眼中有我,能给予我选择的机会,反馈我的进步,重视我的感受,关注我的兴趣……在网上教学中,我也一直在尝试,努力让学生能享受到一个自由的、有选择和被尊重的教育空间。每学期初,我会首先设置课程学习需求的在线调查,近两年来,有超过5000名学生自愿填写了课前问卷,表达了对课程的期待和需求,我也以此作为设计教学活动和调整课程资源的依据;期中和期末,我和团队成员会进入44个分部的课程端,打开学生的作业,认真写下评语,给她们即时反馈和鼓励的同时,也给辅导教师做出示范;为了引导学生体验深度学习的意义,我会在QQ学习群中与学生分享讲座、书籍和文章,拓展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为了满足学生对高质量教育教学的需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我连续两年负责设计和组织了围绕课程的名师好课,邀请著名学者、高校名师进课堂。为了进一步加强网上学习和教材的联结,我不断优化具有远程学习特点的文字教材设计。
在以获取学分和课程及格的功利主义导向学习中,我们很难看到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在以量化、效率为先的管理中,我们无暇思考学生的心灵成长只看到学生的散漫行为时,我们容易忽视和放弃学生。只有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我们才能做到目中有人、行中有情、教中有爱。学生才有可能愿学习、爱学习和会学习。
我们还要努力做到像学生一样思考,像真正的教师一样去行动。教师首先要学会学习。学习如何设计一门好课,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优秀教学案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学习世界,它既指导我们学习,也会限制我们的视野,妨碍我们的学习。如何跳出信息茧房,接触更大意义的共享池,是对我们的挑战和要求。我认为我们应该首先跳进学生的共享池,像学生一样去学习课程、反思课程和批判课程,同时思考知识本身。在主持《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这门课时,为了挖掘成人学生在工作中已有的实践智慧,营造网上学习的归属感,我尝试在每学期开展期末大作业——案例研究作品的评比,但结果参加的学生寥寥无几,后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才知道,她们参加比赛或评比的动力并不在于物质奖励或分数的优秀,更多地是在于专业的认可,比如一份获奖证书,一本集结成册的案例研究印刷品。所以,在以这门课为核心重新设计优秀实践作品征集活动时,我们会更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调研。我和团队成员还发现,在激发学生话题讨论热情时,比起让她们总结对某节微课的认识,不如让他们畅谈课程中链接影片的观后感;比起谈某个模块的学习收获,不如允许他们质疑已有的知识和提出自己不同的方法。
判断一门课程好不好,只需要看它是否能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进理解。我们还需要立刻像真正的教师一样去行动,不仅仅做确定性知识的简单传递者,还要担任知识的构建者、激活者和教学内容育人价值的开发者。
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告诉我,没有可以简单套用的一劳永逸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我们也不是他人经验的照搬者,唯有实践,在实践中敞开自己,敢于分享,表达、提问和对话,才能一步步发现自己的直觉、创造力,拓展个人能力边界,才能如埃德加.莫兰所说“带领学生在散布着确定性岛屿的不确定性的海洋中航行。”
在众多学习资源中,最丰富的资源是成人学习者本身。在众多的教学经验中,最有效的经验来自我们不断的实践。希望我们争做厚植人文情怀的实践者、勇于踏破信息茧房的探索者,像学生一样思考,像教师一样行动,坚持上线即要在线,在线即要完善的发展原则,践行立德树人初心使命,为建设世界一流开放大学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