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云顶yd7610首页地址

【学子风采】《生命册》:平原大地上的心灵史诗——记茅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时讯网

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校园文化

【学子风采】《生命册》:平原大地上的心灵史诗——记茅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


1127,河南省作家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这一天,李佩甫获授“河南省文学创作杰出贡献奖”,获奖励50万元人民币。而之前,他刚刚摘得茅盾文学奖,奖金同样也是50万元。2015年,无疑是李佩甫的大丰收之年——经过多年苦苦跋涉,年逾花甲的他今天终于见证了他人生的辉煌时刻。他说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儿已很不容易,“我庆幸的是写作是我的选择,写作是我喜欢做的事情。”面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他将继续努力,思考怎样才能找到准确的、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热热闹闹的颁奖之后,李佩甫又回到了郑州安静的书房,他其实更享受这种无人打扰的状态,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他说他庆幸选择了写作,他觉得人这一生中都有一个他最适合做的事情,寻找当中,他很顺利选择了写作,写作让他能够享受到最大的快乐,创造性的快乐。

突出重围始见金

李佩甫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是长篇小说《生命册》,评委会的授奖词是这样写的:《生命册》的主题是时代与人。在从传统乡土到现代都市的巨大跨越中,李佩甫深切关注着那些“背负土地行走”的人们。他怀着经典现实主义的雄心和志向,确信从人的性格和命运中,可以洞见社会意识的深层结构。《生命册》以沉雄老到的笔力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快与慢、得与失、故土与他乡、物质与精神,灵魂的质地在剧烈的颠簸中经受缜密的测试和考验,他们身上的尖锐矛盾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征,与社会生活的转型形成了具体而迫切的呼应。《生命册》正如李佩甫所深爱的大平原,宽阔深厚的土地上,诚恳地留下了时代的足迹。

李佩甫告诉记者,第九届茅盾文学奖816在北京揭晓,他是从河南省作协那里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我这个岁数和年龄,说不上很高兴,但心里还是很高兴!”他坦言得知这一喜讯时,正在一如既往地写作,作为庆贺,中午多抽了两根烟,还吃了一碗烩面,“我不是为了获奖而写作,但获奖之后还是会继续写作。”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写作,李佩甫的写作生涯已经走过了38个年头。10部长篇小说曾多次获得包括人民文学奖在内的各种奖项,但遗憾的是,李佩甫曾数次与茅盾文学奖擦肩而过。“有那么几次,但最后没能获奖。有人就开玩笑,说我是‘差一票作家’。”李佩甫说,“以前没获奖,也没恁多想法,就觉得是自己努力不够,和获奖有一定差距。”据了解,此次获奖的《生命册》是他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巅峰之作,是一部全景展现中原腹地人与时代命运的画卷式力作。

《生命册》酝酿了50

李佩甫的小说《生命册》口碑不错。比起以上海方言写成的《繁花》等,《生命册》语言平实,故事更为大众化。《生命册》口碑好,还在于它聚焦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流动问题,描写了农村人进入城市后的艰难与荣耀、自豪与迷惑,更易打动有相似经历的读者群体。

“我是一粒种子。我把自己移栽进了城市。我要说,我是一粒成熟的种子。我的成熟是在十二岁之前完成的。我还告诉你,我是一个有背景的人。我有许多老师,家乡的每一棵草都是我的老师……早在十二岁之前,我已读完了三千张脸,吃过了田野里生长的各种植物,见识过了各样的生死。此后生活的每一天都是过程了。过程是不可超越的。”这是《生命册》开头,“这开头,我冥思苦想了一年时间才写定。每次写作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就像建房子,我得从第一块砖来考虑。作品的第一句话对我来说是致命的,我必须找到它。”李佩甫电话里告诉记者。

《生命册》主要讲的是:“我”是从乡村走入省城的大学教师,希望摆脱农村成为一个完完整整的“城里人”,无奈老姑父不时传来的要求“我”为村人办事的指示性纸条让“我”很是为难,在爱情的憧憬与困顿面前,“我”毅然接受大学同学“骆驼”的召唤,辞去稳定的工作成为一个北漂。北京的模样完全不是我们当初预想的那般美好,在地下室里当了几个月的“枪手”挖到第一桶金后,为了更宏大的理想,“我”和“骆驼”分别奔赴上海和深圳开辟新的商业战场……李佩甫表示,这样一个大跨度的故事,是他三部作品中创作时间最长的,“从开始创作这部小说到完成,大概花了5年时间。但毫不夸张地说,我也准备了50年。我觉得如果写一个心灵跨度50年的人,至少要有50年的心理储备和酝酿过程。”

“骆驼”是现实的投影

《生命册》作者李佩甫习惯于从中原文化的腹地出发,书写平原大地上土地的荣枯和拔节于其上的生命的万般情状。在他的笔下,乡村与城市、历史与现实、理想与欲望并置,其试图从中摸索出时代与人的命运之间的关联。书中,既有对二十世纪后半期政治运动中乡民或迎合或拒绝或游离的生存境况的描摹,亦有对乡人“逃离”农村,在物欲横流的都市诱惑面前坚守与迷失的书写。

李佩甫介绍,在“平原三部曲”塑造的诸多人物中,他最满意的就是《生命册》中的吴志鹏。他说:“吴志鹏有很强大的内心自省意识,他之所以避过了很多陷阱,躲过了很多有可能使他走向覆灭的时刻,原因就是他懂得自省。他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丰富自己,不断地清洗自己。虽然他背着土地行走,虽然他背后有3000双眼睛看着他,虽然他有很多的困顿,但是他仍然在行走。”李佩甫认为,吴志鹏的这种生命状态是当前一批优秀青年的代表,是接近楷模式的人物。

问及吴志鹏身上是否有自己的影子,李佩甫称这是艺术创作,主人公身上有他的影子,但更多的是从社会中吸取素材。他以书中另一个主要人物“骆驼”为例,“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骆驼’这样的人,撒一泡尿就认为挣了1000万。路边有一个售楼处,他说我是买楼的,我把这全买下,然后就撒了一泡尿。第二年房子涨价了,撒了一泡尿挣了1000万。”在李佩甫看来,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细节浸泡后变成文学作品,它不是社会生活本身,也不是社会生活具象的某一个人,但跟社会生活是有关系的。

有评论称,借这部小说,李佩甫完成了对知识分子在时代鼎革之际的人生选择与生命状态的诸多可能性的揭示,在无限逼近历史和人性真实的过程中,绘制出了一幅具有哲理反思意味的人物群像图。

写作需要找到自己的领地

采访中,李佩甫表示,“但我还是要感谢青春,感谢电大,没有那过去,我走不到今天。”李佩甫出身工人家庭,当年因为写作想到文化局工作,但因为没有学历得不到机会,后来经同事建议,他报读了河南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说实在的,主要是为了学历去的,但也学到了不少东西,那是一段很有意思的读书时光。”他直言不讳地说,“那段时光,我一边学习,一边阅读写作,一边工作,一边不断地修正自己,调整自己,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成长过程。”

李佩甫还认为重要的是,正是在那时,他发现了自己写作的一口井,“我注定了永远要根植于平原,平原就是我的写作领地,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领地,我是费了很多年才找到这块领地,终生在这块领地里耕耘,不可能种别的地,种不成了,只有平原是我领地,在平原上挖一口井,把自己的庄稼种出来,至于种出什么样另当别论。”

“我生于1953年,河南许昌人,上世纪70年代开始写作,至今写了38年,总共写了10部长篇。从80年代以后,我就找到了自己的写作领地,无论是《羊的门》、《城的灯》还是《生命册》,都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土地和植物的对话。”李佩甫说,《羊的门》、《城的灯》发表得比较早,那时候年轻气盛火气旺,相较于前两部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生命册》更宽阔、更丰富、更平和,没有了火气,多了一份理性和从容,这部小说也是“平原三部曲”的总结。

李佩甫还爱谈他的父亲,他说父亲是鞋匠,12岁就进城当了学徒,后来成了国营鞋厂的工人。一说到父亲,李佩甫容易动感情,“父亲是做鞋的,父亲生前曾经给我做过一双棉鞋,22年了,这双皮棉鞋如今还在鞋柜里放着,我每年冬天都穿,应该说父亲是个好鞋匠。但我不知道我的作品22年后还能不能有人看。”“一定有人读,您放心,”记者电话里回应他,“我觉得事关心灵和大地的作品,永远不会被时间淹没。”

作家简历:李佩甫,男,汉族,作家、诗人。195310月生,河南许昌人。1984年毕业于河南电大汉语言文学系,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79年参加工作,历任许昌市文化局创作员,《莽原》杂志编辑、第二编辑室主任,河南省文联、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莽原》杂志副主编,河南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等职。

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李氏家族第十七代玄孙》《金屋》《城市白皮书》《羊的门》《城的灯》《李氏家族》《生命册》等。部分作品被翻译到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