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恩小学的故事(连载1) 开篇
编者按:
阮文凭,一个大山深处的普通乡村小学教师,自幼身患疾病落下终身残疾,行走不便。1995年,他到广西百色下甲乡河洲村弄怀念恩小学任教至今,把一个濒临关闭的只有5名学生的瑶族教学点办成了今天全县民族教育窗口学校。他获得过第十四届全国五四青年奖章、第一届“中华儿女年度人物”、广西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劳动奖章等国家和自治区的多项荣誉,同时,他还曾就读广西电大,是中央电大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业(专科)、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本报将从本期开始连载描写阮文凭老师20年乡村从教路的长篇通讯,让大家与他一起回味从崎岖山路走来的风雨人生。
位于广西革命老区百色市凌云县下甲镇的高山瑶寨,有这么一所学校——广西凌云县下甲镇弄怀念恩小学:干净整洁的校园四周开满了三角梅,一排漂亮的教学楼,四合院式的校园里鸟语花香,这是瑶山最漂亮的一道风景,也是读书学习者的天堂。目前,学校共开设有学前班到二年级教学班,在校学生共52人,其中女生33人,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这所办学初只有5名学生的瑶族教学点发展成为现在同类学校人数最多、办学效益最好、教学质量最高的全县民族教育的窗口学校。
谁也不会想到,20年前它还被叫作弄怀小学,坐落在大石山区的高山顶上,那里不通公路,只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通向外界,四面是笔直的山崖,山崖下住着四壁空空的瑶族同胞,信息闭塞,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当时,该校唯一的老师病逝后,先后调来几位老师进山,都因为条件艰苦离开了,学校因此停办了四年之久。校园里更是一片惨景:四个开间教室的棚顶到处开着天窗,瓦片东倒西歪地斜躺着,部分檩条、瓦角已经腐烂,瓦片摇摇欲坠,所有门窗被人洗劫一空,几张缺腿的课桌横七竖八地乱堆在墙角。教室里坑坑洼洼、杂草丛生,处处是青苔,教室里、操场上到处是牛屎马粪。几十名适龄儿童只好上山放牛、放羊、砍柴、唱山歌。
1995 年,情况发生了改变,阮文凭,一个下肢残疾、坐在轮椅上的老师来到这里教书,但没有学生来学校上课。于是,他多方打听群众不愿送孩子上学的原因。学校一直停办 , 学生无校可进,以前来的老师在学校没地方住,只能跑教,有时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学生学不到知识。“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很大 , 人们觉得出门只要能认识男、女二字 , 不进错厕所就行了,同时,大家对残疾老师很不信任。但阮文凭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恒心和坚强的毅力,以一颗火热的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严峻的困难面前,他付出比正常人多几倍的艰辛,日复一日地拄着拐杖,行走在大石山区的羊肠小道上,挨家挨户动员适龄儿童入学,恢复了停办了四年的瑶族教学点,这一干就是 20 年,重新燃起孩子们读书的希望,他把这所学校办得红红火火。他用拐杖撑起了学校,让瑶族孩子们共享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