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故事】巍峨群山深情瞩望着我(本文获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我的教学故事” 征文活动二等奖)
山东章丘的麦腰村,地处泰莱山脉,是离章丘市区最远的南部山区。偏远,盘旋路,人烟稀少,是该处显著特点。步行半小时,自家房顶仍近在咫尺。麦腰村是四、五个自然村的中心村,麦腰小学自然成为邻村孩子们上学的唯一学校。自1979年至今,刘老师一直在该校教语文,她把一茬一茬的孩子送出了大山,自己仍留大山深处。任教之初,她刚高中毕业,是那个年代的高学历高材生。后成为“民转公”教师。时光荏苒,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硬让一个眉清目秀的大姑娘青丝染白,多了皱纹,花了眼。岁月啊!
2007年,48岁的刘老师找我报名上电大汉语言文学专科。她之所以找我,也许因为我的知名度。我是章丘“老电大”,自1991年至今,一直任教电大,在中文教学可能有点建树。课余搞创作,正式发表的各类文章近100万字,37岁副高职称,算小有成就吧。更重要的是,我们一个乡镇,她是我的启蒙老师。儿时,刘老师谆谆教导的温暖话语至今萦绕耳畔。她学识扎实,教学能因材施教,化复杂为简单。当年我初中升学考试(那时没实行义务制教育,仍是升学考试),语文考了全县第二名。刘老师以我为豪,以我为例,不知鼓励了多少师弟师妹。
恩师成了我的学生。刘老师传统的知识结构落伍了,但她一丝不苟,仍保持可贵的上进心。象她这般岁数和基础的,我所任教的班里有七个。我也借鉴刘老师当年教我的方法,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凭经验把遴选出的习题,作为讲解重点和主攻目标。我们师生配合默契,七人顺利专科毕业。
刘老师尝到成功的喜悦,一鼓作气,又报了汉语言文学本科。急老师之所急,想老师之所想。凡报名、注册、缴费、领书等一般事宜,我越俎代庖,尽量让刘老师她们少跑几趟。刘老师这批学员,英语基础不行,幸好免试。电大的开放教育确实自成体系,符合实际。他们书本知识尚可,计算机能力弱,我鼓励刘老师克服畏难情绪,告诉她“计算机是手段,是工具,不是学问本身。多练,就熟中生巧。键盘并不神秘,敲打不坏,敲打错了,也不会爆炸”。和蔼的刘老师笑了。我本身不教计算机,但给恩师开小灶,把计算机学习和网考结合起来,教她如何打开开放教育主页,如何点击网上资料,如何师生互动,一并把网考涉及的几个模块手把手的教给老师,就像当年她苦口婆心的教我写字读书一样。打比方,举例子,尽量把微机操作讲得简易生动,指导她做了几套网考模拟题。刘老师网考通过了。她说“真没想到,这么大年纪,还能通过计算机考试,过去连想也不敢想。对我而言,计算机的运用,不仅是手段方法的改良,是思想大改变”。
经验告诉我,中文本科有两门课难通过,一是古代文学。其头绪多,内容杂,知识点如繁星。一个不经意的填空题,就是让你书上找,也很难找到答案。古代文学,是我的拿手好戏,当年我自学考试,连考三次,最后80多分通过。我几乎吃透了这门课程,厚厚的古代文学教科书,在我眼里,充其量几页纸。我深知,古代文学线索很重要。我把规律性的东西抽出来提炼成贯穿教材的红线,把贴挂在电大网上的学习资料和历届考试题,通过此红线连缀起来。我说“只有理解了,弄通脉络了,才能更好的记忆。”我讲给刘老师的,不仅是琐屑枝叶,不仅是支脉,是整棵树木,是长江大河的主干,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脉络。提纲挈领,强化了刘老师的理解和记忆。很短时间内,刘老师也把厚书学薄了,她轻松通过考试。二是语言学概论。这是硬骨头,该课程内容不多,检测的不是知识点的记忆,是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表述的是所有语言本质共性的东西,很抽象。刘老师他们那个年代从没接触,没有现代汉语和英语基础。怎么办?简单讲解,蜻蜓点水,以点带面。本来就难,再往深处讲,学员肯定望而生畏,更加学不进去。我采取“蜻蜓点水”教法,看似轻松超脱,实际上讲解的这几个“点”,既是教材重点难点,更是考试点,也是教材知识贯穿点。选好几个“点”,然后推向面,把考试重点融在其中。如语音部分的舌位图、辅音表,就是讲解之重点。其他知识,也因此好讲也好理解了,甚至讲解几道典型题,学员就明白了。刘老师下的功夫不小,最终通过。古代文学、语言学概论、网考,全部通过,其他课程,顺势攻克!
我总认为,现代远程教育,大大丰富了教学内涵,但毕竟是手段,不是教学的全部。开放教育仍离不开面授。人性化的面授,更彰显针对性,更适合于解疑释惑。网络教学和面授,二者不可偏废。对于计算机应用不算娴熟的年老学员,对于需要宏观把握,需要突出重点,更需要知识接续和点拨的课程,如古代文学和语言学概论等,面授,确实不可替代。事实证明,没有面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员,一些课程考试是不好通过的。
说起容易,做起来难。为缓解工学矛盾,开放教育授课辅导大都集中在周末。刘老师不但没有耽误一次,还根据我的安排,专门挤出时间来找我辅导。她从没迟到一次!要知道,早晨八点到校辅导,她需要凌晨四点在麦腰村乘首发公交车,几经辗转才到县城,整整四个小时,比直接到省城还麻烦!秋天,她带着露水而来;冬天,她浑身寒气而来;她戴着大山的嘱托而来!大山的娃娃离不开她,有了她,娃娃们才能凭借优异成绩走出大山,告别大山!我每次看到白发苍苍,面容和蔼的刘老师,我都眼角湿润。遥远的故乡,群山巍峨,仿佛在深情的瞩望着我,我双肩沉重,我丝毫不能懈怠。
刘老师是同龄人的佼佼者,她阅读量大,善于思考和总结,写作应该不怵头,但与本科毕业论文要求,仍有差距。论文的格式和论文打印,我主动承担。我劝她别急躁,根本不用抄袭。我告诉她“选好题,意味着成功一半,结构是重点。怎样选题?你平时阅读文章,获知了许多信息,信息之间互相碰撞,蹭出火花,碰出异质,从司空见惯中挖掘出不寻常的价值,就是有创新意义的论文题材。简单的说,阅读大量论文,从中受到启发,找到还未拓荒的空间,提炼出富有价值的主题,结合理论和实践,从相关角度展开论述,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成熟的思想,能自圆其说,就是论文。完全用不着抄袭。”好学聪明的刘老师,拿出几个经筛选的选题,我说“立意低,一言以蔽之的,浅陋的,不写;老虎吃天,高悬无边的,回避。”帮助她选好题,又审阅她的结构提纲,我强调说“论文结构,不复杂,无非平行或递进两种”。刘老师整整用了一个半月时间,拿出了草稿。我从头阅读,深感满意。我真的为自己恩师感到自豪,也进一步印证了自己之所以取得现在的学业,确实离不开聪慧的刘老师的启蒙。我披星赶月的印制出来,满心喜悦,非语言所表。经山东电大专家教授审核,毕业环节通过!我自感尽到了一位指导教师的职责,不仅指导学员通过论文环节,更重要的是,论文完成的过程,是学员的一次洗礼,其实践和理论水平整体提升。正如刘老师说“电大五年,不仅是知识面的展宽,更是知识体系的改善和眼界的拔高!”我手头有很多版本的中文教材,唯有电大教材,不仅概括力强,更简洁实用。
那天, 53 岁的刘老师双手接过我们校长发给她的沉甸甸的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证书。那天,她提着一包香椿芽,嫩嫩的,发着质朴的清香,她叫着我的名字,说是让我尝尝家乡的山里的香椿芽,说是很干净,没污染,城里很少见。我双手接过香椿芽。我搀扶着她进入早已备好的我的私家车,里面早已备好礼物,满满的,我要亲自开车送老师,回母校,回群山连绵的故乡。我知道,要走盘旋路,开车往返八个小时左右,我已做好准备。我只是力所能及的反哺恩师,反哺大山的养育之恩。我知道,自己人到中年了,这样的机会,并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