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两会代表委员】“农民工代表”易凤娇:不要再让外来工成为城市的过客!
人物简介:易凤娇,1983年出生在湖北一个世代务农的普通家庭,2000年中专毕业来到广东打工,2005年初进入深圳国威电子有限公司做普工,期间报读深圳电大2005秋物流管理专科,并于2008年秋获得毕业证书。凭借在校期间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易凤娇和她的团队经过反复钻研试验,发明了“简易包装法”,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出色的工作成绩让她成为了车间副主任,负责生产调度方面的工作。在2013年年初广东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易凤娇以农民工身份当选为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是全国人大代表中首次出现深圳农民工的身影,也是罗湖建区以来的首位全国人大代表。回忆起在校学习的经历,易凤娇说,“我平常上班,周六日要上课,挺辛苦的!碰上要加班的时候,经常是边啃面包边往学校跑,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回家后坚持看书两三个小时,就是希望多学点东西,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易凤娇还表示没有深圳电大提供的良好学习平台,就没有自己的今天。
“城市的繁荣有我们的功劳,却没能留下我们的脚步,我们只是无奈的打工一族。”昨天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广东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向中外媒体开放,来自深圳的全国人大代表易凤娇在会议上发言,第一句话就引用了一位打工诗人的诗句,讲述着外来务工人员的酸甜苦辣。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制度,让异地务工人员尽快地融入城市,而不是做永远的“过客”,现在已经是时候了——易凤娇
不要再让外来工成为城市的过客!
广东代表团昨向中外媒体开放,深圳“农民工代表”易凤娇发言,呼吁帮助外来工融入城市。
“城市的繁荣有我们的功劳,却没能留下我们的脚步,我们只是无奈的打工一族。”昨天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广东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向中外媒体开放,来自深圳的全国人大代表易凤娇在会议上发言,第一句话就引用了一位打工诗人的诗句,讲述着外来务工人员的酸甜苦辣。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朱小丹等省领导,以及来自国内外的200多名记者面前,易凤娇是9位发言者中唯一来自深圳的代表。
这位“农民工”代表在发言中,一如既往地为自己所代表的异地务工人员群体发声,呼吁大城市给这个群体更多的教育、文化权利。
“移而不入”绝非长久之计
易凤娇本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外来务工人员”,虽然在深圳打工已经10多年,并且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但她的户口至今还在湖北老家,并且没有“农转非”,对她所属的异地务工人员群体的诉求,她再熟悉不过了。
易凤娇在发言中说,由于方方面面制度的约束,异地务工人员在城市“移而不入”,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城市中工作,又不能在城市中安家,拆分式的生活方式使我们成为一个流动的群体。”易凤娇说,长期奔波于城乡之间,无法形成熟练的技术工人阶层,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和产业升级。调查显示,深圳劳务工平均每1.24年回一次老家,时间集中在春节,这一走就造成铁路公路运力紧张,深圳也随之成为一座“空城”,带来的交通压力,留守儿童的问题,都给社会和谐带来影响。
“今天站在关注中国未来发展,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上,应重视外地务工人员群体,我们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贡献者和后备居民主体。”易凤娇说,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制度,让异地务工人员尽快地融入城市,而不是做永远的“过客”,现在已经是时候了。
应制定符合农民工实际的入户政策
目前,包括深圳在内的很多地方都实行了积分入户政策,但是真正通过这个政策在城市落户的务工人员有多少?易凤娇说,积分入户制度设计重学历,但是,务工人员普遍学历不高,以她工作的国威电子厂最近两年入职的一线工人为例,初中文化的几乎占一半以上;重技能,但劳务工本来文化水平就不高,又缺少继续教育、接受培训的条件,在这方面也很难有机会;至于社保,这个群体就更加难以达到要求。
易凤娇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此,城市入户政策作为与之相关的重要公共政策,应展开多层面的听证会、讨论会,多听取异地务工人员自己的声音,制定符合农民工实际需要的入户政策。
“城市的繁荣有我们的功劳,却没能留下我们的脚步,我们只是无奈的打工一族。”昨天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广东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向中外媒体开放,来自深圳的全国人大代表易凤娇在会议上发言,第一句话就引用了一位打工诗人的诗句,讲述着外来务工人员的酸甜苦辣。
让务工人员能在城市学技术、拿学历
总是有一些“城里人”说异地务工人员“素质不高”,但应该看到,这是长期的城乡差别造成的。易凤娇说,务工人员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需要提高,但学习的条件却亟待改善。务工人员打工的厂区,距离市区往往很远,时间成本、交通成本都不是小数。
易凤娇自己就是在深圳一边打工一边继续深造,终于拿到了本科学历,她深知其中的艰辛。有感于此,她这次参会,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异地务工人员培训,提升培训实效性的建议”。
“现在全国技工的供需缺口在2200万人到3000万人之间”,易凤娇说,异地务工人员的综合素养将直接决定中国未来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规模。
“因异地务工人员普遍工作时间长,我们希望能在厂区、宿舍区附近开设培训点,多利用周末、晚上进行培训。”易凤娇说,不光要开展技能培训,还要结合学历教育,让务工人员在深圳等大城市可以拿到文凭,这对他们逐步融入城市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将社会融入问题纳入政府考核体系
易凤娇说,建议政府部门要制定异地务工人员年度融入目标,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覆盖率、本地义务教育入学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社会救助覆盖率,医疗救助覆盖率等方面实现实质增长。例如人社部门要对异地务工人员提供均等的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职业指导和平等的社会保险政策,教育部门充分考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等,并将这些指标纳入到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中,对完成好的给予奖励,对没有完成给予批评。(2016-03-07晶报 作者:马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