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青年的初心】王贞婷:不忘初心,做知识麦田里的守护者
编者按:不忘初心,促进教育公平;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这是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建校40年来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在2019年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聆听云顶yd7610检测中心青年教职工如何生动诠释“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有人问我:编辑既不是“立德树人”的教师,从事的工作又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那支撑我们从事编辑工作的信念是什么?
那时,我刚入行,对编辑这个职业的自信尚未建立,也曾感到困惑:为了出一本高质量的教材,我们看书稿到地老天荒,值吗?为了一个知识性问题,我们要查阅书山文海,值吗?为了版式的美观,我们要和排版员斗智斗勇,磨破了嘴皮、敲麻了手腕,值吗?为了节约成本,我们要合理把控各个环节,常常是忧心伤神、日渐脱发,值吗?
年轻人凡事总喜欢问一句“值吗?”,仿佛一定要得到一个黑白分明的答案才肯罢休。但当我走上“编辑”这条永远在检修的大路上时才发现,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寻找答案的过程。正因为此,我很喜欢一首歌曲《风吹麦浪》,因为它的歌词就是编辑工作最真实的写照。
你听,“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你看,那连绵起伏的麦浪,像不像编辑书桌上一摞一摞仿佛永远都看不完的书稿?事实上,这样的比喻并不夸张。从1982年成立以来,老一辈出版人努力为电大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出版了大量优质教材,满足了全国电大师生的需要。当前辈们艰苦奋斗的身影照亮我前行的路,当编辑的职业标签挂上了我的行囊,当我终于开始以编辑的职业要求来进行自我观照,我发现,面对厚厚的书稿,我不再感到迷茫,在我手中,它们慢慢变成了一粒粒金色的“种子”,春天,我将它们播种;秋天,我收获果实。当一本本教材送到师生手中,当他们终于扬起笑脸,我明白:30多年风雨相伴,变化的,也许是编辑们的容颜;不变的,是编辑书桌上厚厚的书稿,是编辑们永远出好书的“不忘初心”。
你听,“就在那里,曾是你和我爱过的地方”——说起编辑和作者老师的“爱恨情仇”,简直堪比一场情感大片:从相识相知到相惜,完全陌生的两个人,基于共同的目的而走到一起。1996年以来,随着中央电大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们也从出版单一的电大教材,发展到出版电大本科、大中专、普通高等院校和岗位培训等多层次教材,为远程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回首往昔,为了让学生学到真本领,多少个日夜,编辑们陪着作者老师一起做选题、一起改书稿,我们在不断的磨合中渐渐敞开心扉:同志,确认过眼神,是能一起做书的人。于是,策划收稿、三审三校、排版通读、质检通过、核对蓝纸、下厂付印。看着印刷好的教材,千言万语哽在我们的心头,一句“爱过”又怎么能够形容?
你听,“当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吹向我脸庞”——对编辑们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做出一本好书。但对一本教材来说,出版,并不意味着结束,因为这本教材即将迎来老师和学生的检验,而他们的眼睛又雪亮得仿佛大功率的探照灯:一个错别字,一个知识性错误,一个标点符号错误,甚至是装帧上的偏差——都会给他们带来不好的阅读体验。每年,一本教材还要接受更严格的考验——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质量抽查。只有经过这两道检验,这本教材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本合格的教材。也只有此时,编辑们才能短暂地放下那颗像“老母亲”一样担忧的心,享受“收获”带来的喜悦。
你听,“想起你轻柔的话语,曾打湿我眼眶”——为什么编辑的眼中常含泪水?只因我们对这份工作爱得深沉。做编辑,有其他工作享受不到的快感,麦田间的杂草不见了,修改后的书稿清晰、疏朗,像整齐的麦浪。而来自作者老师和学生的肯定,就是对编辑们最好的认可。一句“谢谢”,就能让所有的辛苦都变成“值得”。
人们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细心耕种,传播知识;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好好学习,茁壮成长。如果给编辑的工作也做一个比喻,我想,我们应该是“知识麦田里的守护者”。我们辅助老师传播知识,也为学生的成长之路填砖铺石。在知识的麦田里,编辑尽心竭力,我们,就是知识麦田里的守护者;而不断做出最好的教材,就是支撑我们的信念,就是我们的“不忘初心”,就是我们永远不竭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