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云顶yd7610首页地址

【国开2016读书征文】徐长威:新故相推 承继良品 ——从《文学概论》课程资源建设说起-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时讯网

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校园文化

【国开2016读书征文】徐长威:新故相推 承继良品 ——从《文学概论》课程资源建设说起

   1999年我从考试中心调入文法教学部(原文法学院)工作,接管老主任主持的《文学概论》课程,同时开启了我作为一名电大主持教师的职业生涯,逐渐开始认识、思考并着手建设课程资源。

《文学概论》课程是1982年中央电大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统设必修课,教材原由刘叔成教授主编。据作者介绍,教材开始选用的是刘先生本人在高校教学期间编写的《文学概论四十讲》,也就是说,电大刚开始是与普通高校使用的同一本教材。1985年刘教授将《文学概论四十讲》转而修订成《文艺学概论》。刘先生在主编此教材时,充分吸纳了80年代以前文艺理论的学术研究成果,而且在编排体例上也有科学的安排,如以设编、分章、分节规划全书。此教材一用就是11年的光景,1996年刘先生再次改编教材,就是我接手时的《新编文艺学概论》。这三个阶段即《文学概论三十讲》----《文艺学概论》----《新编文艺学概论》,在电大发展的历程中,为文科教育特别是文艺理论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当时或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失为文艺学著述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著作,教材为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论观念,同时运用文学理论解释文学现象、指导文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为较好地掌握理论学习方法,积累了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讲,教材在特定的时期内,代表了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主流走向,反映了那一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成果。当时这本教材还被不少高等院校选定为自身本科层次的课程教学,足见其社会的广泛影响。配合文字教材,依电大远程教学的特殊性,还配套编制了少量的录音录像教材。

新世纪伊始,教育部下达政策,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采取“宽进严出”的教育培养模式。一直以来,系统内外部质疑电大与普通高等学校的教材究竟有何种区别的讨论,在这样一个新的教育背景下,越来越浮出水面。蒙动多年的拥有真正符合“电大自己身份”的教材的愿望,驱使我们加快脚步,开启了大规模新型课程资源的建设工程。

《文学概论》课程改造建设正逢其时。刘书成先生主编的《新编文艺学概论》是1996年出版的,虽说在社会上得到好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时下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剧烈变革,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文艺学等新的思潮和现象不断涌现,旧有的文艺理论很难诠释与时俱进的文艺现状,不少传统的文学实践需要新的理论进行概括和提炼。就原有教材而言,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和问题。首先教材编写明显带有前苏联文艺理论著述的影子,体系上难逾其框架,理论已显过时,部分章节政治色彩显露其中。尤其在我们非常关注的教材的适应对象方面,问题尤为突出。主要是教材理论阐述过多,不太有利于电大(成人)层次学生学习使用,编写一部理论阐述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理论阐述通俗易懂,实践案例贴近文学实际、贴近学生实际的教材势在必行。就其内容本身来说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和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体已使文学领域的外延和内涵发生变化,这些都需要有新的文艺理论来总结和提升,这些内容显而易见无法在原教材中得以体现。问题已经非常清楚,改建思路也很明确,但是,对于原来习惯从普通高校脱胎,简单移植教材的做法,已是不少聘请教师的常规动作,这种做法,稳健没有风险,时间周期也可有保障,主编教师最为关注的“学术含量”问题也不会打多少折扣。就是说想寻找肯为电大“下嫁”的“名师”是比较困难的。

非常幸运的是,当我们遴选优秀教师的目光,直接锁定在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王一川教授身上时,一切又似乎变的极其容易,甚至让我有些猝不及防。王教授不仅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而且亲自给学校领导写信,对于我们教材的编写,他的理解不仅超前,而且切中电大实际,现在读来,仍感觉时代之风扑面而来。在此辑录部分文字,与国开人共享。

“我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荣幸地先后受聘担任贵校师范部课程《美学与美育》和文法部课程《文学概论》的主讲教师和教材主编。在编写教材和录制教学课件的过程中,有很多甘苦、也有很多想法,总的一点就是: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转型看高校教学工作的转型,教材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高等教育处在一个转型时期。高等教育和高等教材的转型有一个必然的趋势,也就是从过去的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整体转型,其趋势就是大众化,或者准确点说,我国已经实现了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分流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趋势是大众化。尽管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我们北京师范大学这样的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还主要实行精英化教育,但广播电视大学的主要任务毕竟还是大众化教育。作为高校教师以及教材编写者,我们同时面临着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精英化教育,全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成长为专家;另一方面是大众化教育,努力向学生普及文化知识,使其成长为综合应用型人才。如何实现两者兼顾?两者综合?我们现在的教材主要走的还是精英化道路。面对新的大众化发展趋势、以及精英化和大众化分立发展的局面,我们怎么办?既不能过度强调精英化而忽视普及,也不能过度突出大众化而忽视提高。不过,就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的角度看,大众化还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我们的教材编写不应该轻易忽略如此广阔的受众面及其特殊性。”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处在一个转型时期。过去的高、精、尖教育到现在已经和正在演变为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的人才培养突出的是综合应用型素质,即理论素质和实践素质相结合的具有综合应用型素质的人才。过去的教材有点过分追求专业化,追求高精尖,但是如今面对普及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我自己的体会是,我们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在增加,去年开始翻倍后,明显地感觉学生的专业素质降低了,水分也大了,如果我们还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来教,学生可能会听不懂。所以,我们在原来的专业水平上再稍微向下降一些、稀释一些。连研究生层次都如此,那不断扩招的本科生和专科生层次也就更需要稀释了。专业含量稀释的同时,突出地要求增强的就是实践性、操作性的份量。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教材建设确实也要有所转型。”

“从教学手段或教学媒介来说,高等教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文字媒介转向多媒体的综合传播方式。过去主要是写黑板和说话,现在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用电子课件代替了黑板书写,利用网络手段与学生讨论问题,这样就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一个是课堂的参与,一个是网上的互动,每周约定固定的时间与学生在网上见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去。这些都促使我们高等教育教材的改革必须加快步伐。”

基于上面的一些想法与思考,王教授曾向我们建议可否“据课程需要而实施教材的非节化方案。也就是,编写教材时打破章节目点的陈旧束缚,酌情把章、节、点、目序列中的‘节’去掉。”这样可以脱离“体系”的束缚,否则整个教材就仿佛成了某种理论体系的“填空”。他认为,教材设“节”正是造成机械化、深奥难懂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只有把“节”去掉,教材各章的论述才能活起来。“章”下面不再有“节”而直接就是“点”。每一章有粗略的理论概述,接下来就是具体的个案分析、问题讨论,最后再归纳一下。这样编写,由于用不着按照机械而固定的“体系”去阐释,就比较自由和开放,能更大限度地追求浅易或深入浅出,而更重要的是,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了。在信的结尾处,他直接呼吁“在这方面,我觉得以大众化教育为重心的广播电视大学教材更有必要加快改革进程。”今天看来,如果当初我们有更加开放的心态,允许王教授如此“试验”一番,也许真的能够创出一片“新天地”。只可惜,我们当时只是稍稍地迈了一小步,只在内容的通俗性、大量文学实践案例等方面做了一些文章,稍能聊以自慰。该教材2005年正式出版,2010获得首届大学版协教材评比一等奖。业界专家对该教材有如下评述:“王一川先生主编的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概论》教材充分吸纳了近20多年文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如传播理论、词语研究理论、阅读理论、文学批评理论等,从文学发生发展的实际出发,将文学理论予以重点明确、要点清晰的阐述;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做到从高尖人才向文化大众方面的转化,特别是在契合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实际方面下了较大功夫,将理论传输与文学实际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通过丰富的实例讲解和浅显的理论描述,给予学生比较完善的学习导引;教材理论创新点显著,不仅体现在对传统经典理论问题阐述的新视角,同时又注意新理论观点的创设与阐释。”我很庆幸,能够遇见王一川先生,特别是当听到不少教师抱怨很难寻觅到一位理解我们教育教学特点,能够为我们的学生编写适宜的教材的主编主讲时,更感觉到幸运无比。

近些年,云顶yd7610检测中心陆续开始建设网络课程,“文学概论”课程乘势在已具有很好的工作基础上,2013年开始建设络课程,2015年开始建设全媒体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新型媒体资源的研制与开发,再次激发了创作团队创新的激情与热情。网络课程追求的资源呈现与教学过程的统一、自主学习与协作式学习的统一、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的协调统一的四个基本原则,促使课程资源构建出导学结合、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的立体化网络学习环境框架,又在注重讨论式与案例式学习形式,满足交互式、协作式学习的综合需求基础上;突出课程教学重点。课程在2014年获得系统网络精品课程。

2015年的全媒体数字化资源,又是在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再次攀爬起步。课程全媒体数字化资源建设完成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数字教材界面精美、学思行三者合一、动静合一、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合一,对抽象理论进行了视觉化和形象化的处理,笔记、书签、搜索、发邮件等功能的设计,既符合传统读书学习习惯,又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优化和拓展,更有助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这样的评价,是对我们追求创新的最好奖赏。

回顾《文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心中不禁泛起暖暖的爱意。联想到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我觉得,我们每一位教师,主持的每一门课程,都是在孕育生成培养一部部“作品”,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持续地锻造课程精品,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发展,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