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云顶yd7610首页地址

酒香满神州-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时讯网

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校园文化

酒香满神州

   2005810日,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奥组委在人民大会堂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成为北京2008 年奥运会啤酒赞助商。燕京的有形资产已从建厂时的640万元增长到96亿元、燕京商标商誉价值达152.44亿元,截止到2005 年,连续10年保持中国产销量第一。在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一位毕业于北京电大顺义分校的优秀企业家李福成赫然而立。

   燕京啤酒厂建于1980年,当时资金少,底子薄,管理弱,在中国啤酒行业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企业。李福成上任后,认真分析国际、国内的啤酒市场状况,选择好发展道路,把握好发展方向,坚持连年进行技术改造,第一步小步快跑,从 1980年到1988年每年增加1万吨,完成了企业的初级资本积累;第二步放大步幅,从1989年到1993年每年增加5 万吨,完成了一个小型啤酒企业向大型啤酒企业的过渡;第三步大步流星,从1994年到1998年每年增加10万吨,完成了由一个大型啤酒企业向大型啤酒企业集团的构建;第四步快速发展,从1999年以后直到现在,每年增加30 万吨以上,完成了由北京市名牌企业向全国扩展的战略布点工作。发展中,李福成提出坚持“有市场需求的原则、严格控制资产负债率、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的三项原则,既使企业持续发展,不承担太大的风险,又保证了能够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投资省、周期短、还本快、效益好、又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国有企业发展之路。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燕京啤酒集团公司自1995 年起连年位于行业中的领先地位;1999年,在全国同行业600余家企业中,率先突破年产销啤酒100万吨大关,提前一年完成了《燕京“九五”规划》;2005 年,年产销又突破了300万吨,圆满实现了公司“十五”奋斗目标,昂首挺胸进入世界啤酒行业十强。目前,燕京已有当初的一个企业发展成为由30 家分公司组成的集团公司,员工总数超过了25000 人,2005 年,销售收入80.8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6.89亿元,其中实现利润3.8亿元。

   厉身事业,肩挑责任,胸怀民族情结,风雨兼程。在李福成的带领下,经过20 年快速、健康的发展,燕京不仅成为中国最大的啤酒企业集团之一,而且竖起了民族啤酒工业的一杆旗,撑起了民族工业一片天;风雨二十载,造就了一个驰名中外的、响当当的民族啤酒品牌。

   学以致用开拓市场

   长年以来,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李福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正确把握市场运行规律,超前果断决策,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运行机制。1989 年,中国经济的疲软波及到啤酒行业,企业经营异常艰难。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李福成将在电大学到的社会研究方法运用于企业调研中,经过近40多天的详细考察,结合燕京的实际情况,找到了燕京切入市场的契机,准确进行产品和市场定位,将北京市的1200 万人口作为燕京主要的消费群体,率先打破经济统购包销模式,采用合同方式进行啤酒销售,建立了立体交叉“全天候”的营销网络。同时,为扭转燕京处于顺义郊区的劣势,采取“运酒车送酒到点,三轮车送酒上门”的办法,直接为消费者服务。随着燕京市场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服务市场内涵的不断深化,燕京很快打破了北京啤酒市场的几家鼎足之势,市场份额由原来的30%逐步升至85% 1993年前后,外国资本大举进军中国啤酒市场,引发了中国啤酒业全面的市场竞争。李福成审时度势,经过对竞争形势及燕京实力的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提出“振奋民族精神,发展民族工业,争创民族品牌”的方针,并不失时机地调整市场及产品结构,积极贯彻“以情做人,以诚做事,以信经商”的经营理念,转变营销策略,采取积极灵活的营销战术。在他的领导下,燕京不仅取得了与外资品牌竞争的阶段性胜利,而且在原有的市场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北京市场的运作成功,奠定了燕京向更大、更快、更好的经营目标寻求发展的坚实基础。

   为了扩大燕京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李福成又提出了“牢牢巩固北京市场,不断扩大华北市场,积极开发全国市场,逐步进入国际市场”的市场战略目标,把北京市场的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运用,积极培育忠诚的客户群体;针对市场竞争实际采取了有利的营销措施,迅速建立起燕京啤酒全国市场网络平台,使燕京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得到提升。目前,燕京啤酒的市场占有率在北京依然巩固在85%以上,在华北达到50% ,在全国达到11%。同时,成功地进入美国、法国、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巧借“外脑”科技创新

   企业发展,技术是很重要的因素。燕京位于首都北京,高等院校多,科研单位多。李福成巧妙地借用外脑,利用北京科技人才多的优势,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通过与科研院所的联姻,燕京成功地把区域优势转化为企业技术优势。1987 年,李福成同志三顾茅庐,精诚所至,终于聘请到在中国啤酒酿造业最具权威的管敦仪教授作为燕京的常年技术顾问。管敦仪教授还带了五位专家来企业,一干就是近十几年。自此,企业也成为发酵研究所的科研基地:设备、仪器、仪表、原辅材料由企业提供;研究的科研成果归发酵研究所所有,燕京享有优先、无偿的使用权。在专家的指导下,仅两年时间,轻工业部在全国推行的12项科研成果都在燕京得到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燕京啤酒品质的提升,形成了燕京啤酒特有的清爽怡人的口味。燕京还与清华大学的核能物理研究所合作,解决了高发酵度酵母和酵母菌种的工艺和使用问题;同冶金部自动化所、北京工业大学合作,解决了电子计算机控制整个酿造工艺的问题……科技就是生产力,在燕京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燕京是中国啤酒行业唯一一家没有与外资合资的大型企业,但李福成决不是闭关自守之人。他不满足于从电大学到的知识,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取得了研究生学历。在平时的工作中,李福成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学习型领导干部,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一体化。他经常强调:要善于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经验,积极引进先进的装备与技术,否则,我们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在燕京发展的过程中,李福成始终把提高技术设备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与检测设备,如德国霍夫曼公司的全自动糖化系统、申克及沙多利斯公司的全自动啤酒过滤系统、哈夫曼公司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确保了燕京设备水平的行业领先地位,并持续了燕京所开发的、代表着当代最高科技含量的纯生啤酒的高质量。特别是1998 年建成的30万吨精品工程,成为了燕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代表着中国啤酒行业装备水平的发展高度。

   文化引路 争创一流

   在认真研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结构和组织形式后,李福成开始尝试资本经营,积极向现代化企业制度靠拢。1997年上半年,在他的领导下,燕京顺利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首先参加了由北京市政府组织八家企业在香港的红筹股上市,又以股权置换的方式在深圳 A股上市,A股股票于当年6 25日上市发行成功。几年来,通过一次新发、两次配股、一次发行可转换债券,共募集资金31.4亿元。通过股份制改造,不仅为燕京啤酒集团集中使用社会分散资金发展民族工业创造了条件,也为提高企业的资本运作效率、与国际经济一体化接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企业管理方面,电大教育为李福成奠定了管理的理论基础。他不断探索企业的科学管理方式,加强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建立健全燕京的管理制度,形成管理文化。他按照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班子,带队伍,聚人才,育文化,夯基础,练内功。坚持抓好领导班子建设,积极培养全方位的管理人才,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决策由集体研究决定,做到了重大决策失误为零,深得广大员工的信任和爱戴。他坚持“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机制留人”的人才发展战略,每年招聘10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选派生产技术骨干到国外参观考察或到高等院校进行深造;并采取公开招聘领导干部、聘任职业经理人等形式,使企业有了门类齐全、配置合理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他坚持从严治厂、从严管理、从严考核的方针,组织制定了10大类、100万字的规章制度,保证了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考核分配上公开公平公正。他总结提炼了以“燕京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方针”、“质量宗旨”、“人才战略”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用先进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规范广大职工的行为,造就了一支思想作风过硬、技术业务精湛、敢打硬拼的职工队伍。

   李福成一直保持着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崇高品质,甘愿奉献。一年365 天,没有一天休息日,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一心扑在事业上。他那忘我的工作精神,感染和影响了广大的干部职工,职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信心更加坚定,燕京的凝聚力得到增强。

          由于卓越的管理、良好的业绩,李福成多次被评为优秀企业家、优秀厂长(经理),两次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1994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当选为全国九届、十届人大代表,2005年获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首都杰出人才奖。面对荣誉,李福成认为,当初的电大学习自己虽然付出了许多,但收获更多。通过在电大行政管理专业的学习,他找到了开启企业管理、扬帆人生理想的金钥匙。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