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论语》首篇首章就引用孔子的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又曾自豪地描述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据说孔子晚年喜《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甚至到了“韦编三绝”的地步。
那么,在孔子和儒家看来,到底什么是学习呢?学习又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其实,所谓“学”并非仅指读书,“学”繁体字作“學”,许慎《说文解字》说:“学,觉悟也。”方以智《通雅》说:“学、教、觉,俱从爻。学字本于孝,声生于觉,孝、觉始于爻交……古孝字从爻从子,谓子效父也……可信学也者,觉悟交通、诵习躬效而兼言之者也。”我们知道,《周易》的卦画是以爻(阴爻、阳爻)为基础而建立的,其《系辞传》说:“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由此可知,所谓“学”当指对天地变化规律以及祖辈人生经验的效仿和觉悟也。
而“习”,繁体字作“習”,《说文解字》说:“习,数飞也。”朱熹据此说:“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可见“习”也不单纯是指对知识的温习或者复习。《周易》有个坎卦,又叫“习坎”卦。坎者,陷也,险也;阳陷于阴,其危险莫此为甚。李光地说:“习须依古注训‘便习’,便习者,习之不已,以至于便熟也。”(《周易观彖》)实际上,人生哪里没有危险呢?“习之不已”就是了!只要熟练了,危险就不是危险了!
这样看来,《论语》中的“学”,大约相当于当代汉语中的“学习”;而“习”呢,则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实践”。当然关于学习的内容,也绝不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包括天地变化之道和人伦道德等等一切东西在内的。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谈到“学”,以及“好学”“为学”“共学”“博学”等,他甚至将“好学”这个品质,提高到了比“好仁”“好智”“好信”“好直”“好勇”“好刚”都要重要的地步。这是因为在孔子看来,单纯地好仁容易流于“愚”,单纯地好智容易流于“荡”,单纯地好勇容易流于“乱”,如此等等;而唯有好学,才能使一个人保持对万事万物的敏感性,才能警惕并纠正以往的错误,进而不断开拓自己的人生境界。
与此同时,在孔子看来,学习还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而非为了达到某种功利性目的而暂时忍耐的苦差事。除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话,他还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如果我们认真地读一遍《论语》,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孔子首先是作为一个优秀学习者的形象,而非一个所谓“圣人”的形象出现的。他那种“入太庙,每事问”的好学态度,他提出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中所蕴含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至今依然激励着千载之下的我们在学习的征途上不断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