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英:科研高峰险且阻,唯有从容苦攀登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2021年入职国开教育学院的青年教师陈凤英。在学校领导、老师们的关心、帮助与支持下,我成功申请6项课题,其中2项为省部级课题;发表9篇中文核心论文,其中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能够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向各位领导、老师们分享科研体会,我倍感荣幸。我将围绕“三个感”来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学术科研应当具有真切的现实感。我们做的不是抽象化的研究,而是具象的、生动的、现实的研究。首先,要有明确的自我觉知。聚焦自身优势,挖掘个人特色,如结合自身专业领域、前期研究基础,来选取研究范式、瞄定研究方向。其次,要观照学术。世界正处于错综复杂的变局之中,不论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问题,都无法用单一学科来解决,需进行跨学科研究,要有“大格局”“大视野”,这也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教育家精神的具体体现。最后,要立足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因此,不论是在论文写作还是项目申报过程中,都要瞄准国家战略规划、关注教育改革动向,做顶天立地的学术研究,而不是做“悬浮型学术研究”。
第二,学术科研应当练就稳定的节奏感。学术科研是一场漫漫长跑,“间歇性努力,持续性颓废”的方式并不可取,我们需要找到科研节奏、做好时间管理。首先,把握时间节奏,以稳健的时间安排,平衡好科研“输入—输出”的关系,把握好短期与长期计划的尺度,如我给自己定下“每年论文有产出,每学期课题有推进”的目标。除了科研以外,也需要调整生活节奏。每一个在学校健身房进行锻炼的日子,都能与怀疑迷茫、患得患失的消极研究状态做对抗,从而实现研究秩序的重构。其次,融入空间节奏。学术研究需要依托一定物质性空间,更是需要社会性和精神性空间的支持。在学术交流共同体中,能获得学术相关信息,更能在浓厚的研究氛围熏陶之下自觉行动。学校也非常关心和支持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例如常态化组织高水平课题孵化工作坊、邀请学界专家对课题申报进行专题讲座和辅导等,为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助力。最后,掌控情绪节奏。我们需要将成功的必然性做到极致,也需要具备面对可能失败的勇气和心境。科研高峰险且阻,唯有从容苦攀登!
第三,学术科研应当怀揣强烈的使命感。马克思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种巨大的价值感和使命感会让人为之奋斗一生。从微观层面来说,学术研究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同时内化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行动指南,让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从宏观层面来说,青年教师应主动担当开放大学教育科研的责任与使命,潜心学术研究,促进学术繁荣,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路上,只争朝夕、迎难而上。
作为开放大学的青年教师,我们应当承先辈之风范、扬我辈之精神,在更多、更广阔的舞台上,发出国开声音,讲好国开故事!
再次感谢校领导和各部门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关心和支持!
衷心祝愿每位同仁节日快乐!谢谢大家!(在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召开的第40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青年教师代表陈凤英作为教师代表作上述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