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2016读书征文】共建共享理念下小专业的发展策略探究——以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为例
一、共享专业中小专业发展问题突出
为扩大开放、适应社会需求,整合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以及转换机制、发挥整体优势,2002年,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提出推进建设共享专业的思想,并对共享专业的内涵做了明确界定,具体指“分部、行业(部委)和企业已开设及拟开设的有较好基础和发展前景,经过评估、论证,纳入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专业管理,面向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系统开设,并主要由有关分部、行业(部委)和企业承担具体教学工作的特色专业。”该思想甫一提出,即在系统内引起广泛影响。经过14年的发展,依托共建共享机制,截至2016年秋季,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已开设共享专业85个,专科83个,本科2个,占据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开设专业总数的56.95%,累计实现招生77.5万余人。目前参与共享专业建设的单位包括28家分部及7个行业学院,且其中有35个专业已实现在系统内共享,已共享专业在培养锻炼教师队伍,丰富教学资源,推动跨区域学习支持服务,提升体系办学能力,夯实办学基础等层面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但共享专业在发展中也面临多重问题,其中小专业比例偏高,且发展路径不明成为突出问题。据共享专业招生数据,近三年累计招生29.98万人,其中1000人以上的招生专业为21个,占招生专业总数的24%;500-1000人的招生专业为21个,占比9%;100-500人的招生专业为23个,占比27%;100人以下的招生专业为34个,占比40%,其中少于50人的招生专业为28个,少于20人的专业为24个,个别专业甚至连续几年招生数为0。招生人数过少会给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等带来诸多困难,尤其在规模经济依然是远程教育成本—效益实现的重要途径下,小专业发展面临更多压力与困境。
二、共享专业中存在众多小专业的成因分析
其一,客观层面,部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专业发展需要一定周期。2014-2016年是共享专业增长最快的时期,这三年开设的共享专业合计47个,占共享专业总数的55.29%,其中仅2015年就开设有24个共享专业。其主要原因,一是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与市场细分对人才产生了多元需求;二是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招生压力增大,同时面临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学校开始探索发展包括面向新型产业工人等特定人群的多种特色教育。比如2014年正式启动了“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和发展助力计划”(简称“助力计划”)试点工作,一批面向新型产业工人的专业快速发展起来,其中一部分也成为小范围试点招生的共享专业。这些专业发展时间较短,且处于多层面的改革探索阶段,需要一定的培育期。
其二,主观层面,小专业的形成与专业论证的科学性、专业的建设力、专业的创新力等都密切相关。在专业开设论证阶段,需要着重考量几个因素,一是专业与市场的适应程度。尤其要了解专业能否有效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能否适应行业发展的变化与趋势。二是专业与生源需求的匹配程度。尤其要了解生源实际的学习需求、生源的规模、结构、稳定程度等。三是专业在同类型高校中的建设发展情况,包括专业的发展定位、专业的教学特色等,为自身专业寻求差异化发展奠定基础。四是自身建设专业的基础与优势,充分利用反木桶原理打造专业特色。但部分共享专业在开设之初没有对这几方面因素进行充分论证,有些因由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专业开出后招生人数始终过少。有些专业则没有充分考虑生源的稳定性,开设一两年内招生数量出现迅速滑落。在专业建设阶段,需要重点考量教学条件、师资配备、队伍建设、资源建设以及教学服务等因素。但很多小专业都是近年新建的,师资储备不足,尤其是一些应用性强的小专业特别缺乏既懂专业又懂远程开放教育,既懂理论又精通实务的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导致专业建设滞后,且囿于成本压力,在教学团队打造、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模式创新、实践实训培养、对外合作建设等层面更是缺少建设动力,其结果导致专业品质难以保证、专业特色难以形成,进一步影响专业招生,成本与效益的矛盾突出。目前已有包括家政服务、涉外旅游等少量小专业欲意停办。此外,小专业的形成还与招生宣传不够,影响生源对专业认知等因素有关。
三、基于共建共享理念下小专业的发展策略
(一)提高品质,错位发展,做出专业特色
1.要给予小专业适当的发展周期,精心培育。小专业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热门专业而言,且在其发展中具有阶段性与动态性特点。因而不能短视认为初期报读人数少,就不值得投入建设。传统意义上,远程教育的巨大价值体现在规模效益上[1],但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学习者多维、个性化的需求被高度重视,教育市场因之日益细分化,教育产品、服务更加小众化,远程教育也需要将目光投向原本不太关注的小众需求,做好教育教学服务,以期实现由长尾带来的巨大效益。此外,在专业招生量较小的情况下,可进一步着眼市场分析,深入了解学生需求,试点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强与学习者的交互,提高学习的粘度,以期实现专业的口碑传播,扩大专业认知度。
2.要着眼提高小专业的教学质量,做出特色。从提高教学质量层面,其一取决于专业的建设能力,具体包括专业的差异化定位、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的经费投入与使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资源建设,以学术研究推动专业发展等,尤其是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比如福建分部在茶叶评审与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强化孵化意识,将专业教学与市场项目密切结合,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其二取决于对质量的督评能力,包括质量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质量督评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质量评估的标准是否科学有效等。从做出特色层面,其一要立足于服务特色经济。共享专业首先是特色专业,因此在建设之初,专业的培养目标一定要明确,一定要与当地特色经济紧密结合,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要能实现人才供给的差异化、特色化与持久性。但在统计少于50人的小专业中,会发现很多专业诸如公共关系、健康管理等并没有充分体现服务地域经济的特点。其二要立足于服务特定人群。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终身化学习需求,构建学习型社会是远程开放教育的社会使命。作为共享专业,尤其是小专业更要着眼于小众人群,为其做清晰的画像,了解其学习目的、学习习惯、学习特征,分析学习场景,努力挖掘并激发其持续性的学习动力,借助基于现代科技的信息手段,为其提供多元化、定制式教育产品与服务。
(二)开放共享,协同创新,适度扩大规模
1.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资源共建共享。目前85个共享专业中,有50个专业还处于小范围试点招生阶段,小专业多数都尚未共享。在此情况下,单靠其自身力量很难实现小专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对其中发展前景较好的专业给予更多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尤其是统筹规划系统内教师资源、教学资源、平台资源,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对于已共享的部分小专业,要基于建设标准、建设流程、责任机制,在共享专业建设主体之间搭建更便捷的沟通交流机制,跨区域组建教学团队,共建优质课程资源,为云顶yd7610检测中心“课程超市”提供优质资源。同时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将优质资源向外输出,满足公众对资源更广泛需求的同时实现价值增值。
2.要立足创新,适度扩大专业规模。面对成本-效益的巨大压力,小专业要寻求发展突破,也要适度扩大专业规模。共享专业招生数量居于前十位的专业包括学前教育、汽车(汽车维修方向)、城市轨道交通物流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社会工作、物业管理、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电气自动化技术、行政管理(基层管理方向)等,在仔细分析这些招生较好的专业数据时会发现,这些专业具有较为普遍而广泛的市场需求,且都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周期。对比这些大专业,小专业要实现规模的适度扩大,一是要提高小专业人才培养的“普适性”。当下多种行业正面临跨界融合发展,小专业可将这些跨界融合的知识与技能融入教育教学中,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二是要着眼“产业链”来推动小专业间的联动发展。比如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电子商务方向)、电子商务(农副产品营销方向)这两个小专业有相通之处,可着眼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平台搭建、产品推广销售等不同的产业环节来明确各自的发展重点与特色,并通过项目孵化,引导学习者将学习与创业有效结合。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提高专业的竞争力。三是要创新服务模式。要实现服务创新,最重要的是做好平台,要构建基于全网、全过程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为学习者自主、自助学习提供便利;要搭建利于学习者交流互动的平台,帮助学习者积累社会资本,为其就业创业提供信息服务;要搭建成果展示平台,展示推介优秀的学习者及其成果,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的同时为专业发展积累更好口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