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后学霸爷爷与他的宝藏
这是湖南电大一位普通退休教师的故事。
他当过研究员在矿山井下调研作业,做过大学教师在几百号成人学生面前侃侃而谈,做过工程师参与过大大小小的电大各类基建绿化项目,建成“万树园”曾是他工作追逐的目标。
步入古稀之年,他却意外成为“资深网红”,他的故事多次登上央视、湖南卫视、潇湘晨报等多家媒体平台。
他将工作和生活的经历记录成册,历经55年,累积了171种品类的作品。“内容之丰富,知识之广泛,连自己都感到惊奇。”生命不息,笔耕不辍,凭着对生活的热忱,靠着“拼劲”和“狠劲”,他认真活到老,认真学到老。
儿子说他是践行让学习伴随一生的最好范本。
细水长流的爱情样本
春日的午后,我们敲开汤老的家门。汤老的家面积不大,中式的装修风格透着古朴与庄雅,在“家和万事兴”的匾额与全家福合影的点缀下,洋溢着幸福与祥和,与他亲切的笑容一样。5、6张木质的椅子在茶几旁依次排开,是为记者们特意准备的。
这不是汤老第一次面对记者,就在不久之前,他刚刚接待了来自央视外语频道《十三亿分之一》栏目组的采访,汤老穿着正装,老伴的发型梳得一丝不苟,与央视记者回忆着两人的相识与相知。
从1965年到2019年,汤文祥和老伴黄申源走过了53年光景。“那个年代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我们两夫妻异地生活了9年,只能靠书信交流感情。”汤老颇为感慨,“我们信里情话很少,主要是谈工作、谈情怀、谈理想。”汤老与老伴400封书信整齐地码放在书柜里,泛黄的信纸与模糊的笔迹述说着两人的相濡以沫。
汤文祥的家中堆满了过去的老物件,有时候连下脚都难,老伴的抱怨其实是骄傲和欣赏,而绝不是夫唱妇随的忍让。汤文祥说:“我们从没有吵过架,连红脸都很少”,老伴则回:“夫妻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相互体谅吧”。
即便到了现在,汤老也坚持每日5点起床,为老伴烹制不重样的早餐。在儿子的手机里,珍藏着社会各级媒体镜头下二老的照片与视频。在他眼里,父母细水长流的爱情样本在崇尚快餐式爱情的当下,给青年人上了很好的一课。
“家庭博物馆”里的宝藏
最让汤老自豪的是他的“家庭博物馆”。博物馆整体空间不大,但藏品富足。玻璃展柜之间,只能容下两、三个人。掀开展柜前的帘子,展柜里来自各个年代的藏品热热闹闹地挤在一块。各类毛主席像章整齐排列,在党旗的映衬下尤为夺目,400封情书与一摞厚厚的“家报”则躺在展柜一侧。
汤老从红色铁盒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张讲座的入场券,而这场讲座的主讲人正是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这是汤老在北方交大读书的第一年,恰逢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学校邀请周总理为大家上了第一堂课。60年后的今天,汤老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激动不已,这也是第一次他距离国家领导人这么近,入场券他也一直收藏着,视若珍宝。
入场券似乎开启了汤老的时光机,他回忆起了当年读书的日子。在他的“家报”中曾这样描述过他的求学经历,“1953年,在隐储中学就读时,学校与家离得远,只能寄宿。临开学前,生活用品都没有备齐,只好拿着大哥参加土改发的一件双面穿的棉衣,外婆送的一床盖了几十年又黑又硬又破的棉被,弟弟床上补丁加补丁的床单和三个兄长穿后的破旧衣服,装入大嫂送的陪嫁木箱就入学了。”而汤文祥却一路开挂,从初中保送高中,直到保送进入大学,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我在59年下半年进京读大学时,粮油、副食全部都是定量供应,同学们时常会感到饥饿,大家聚在一起,总是谈吃谈喝、津津有味,在当时被称为‘精神会餐’。为了分散同学们的注意力,学校每晚还会组织看场免费的电影。”
尽管生活如此困窘,但同学们的精神劲头依然十足。他曾有幸参与了建国十年的国庆庆典的群众方阵队伍,在备战庆典的过程中,汤文祥和同学们每日白天在操场军训,夜晚在教室学习政治,没有休息一天。直到国庆前两天,去理发店理发,他在理发中就睡着了。谈到这里,汤老腼腆地笑了。
汤老的牵挂
在汤老众多的收藏品里,一枚印有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的红色校徽、一沓用电大稿纸写就的意见文稿以及一本存有电大老照片的相册被妥善地存储在了一个特制的铁盒中。
念兹在兹,无日或忘。
退休后汤老仍关注电大的发展,他曾建议学校组织学生志愿者与退休教职工互帮互助,“学生志愿者在体力方面帮助退休教职工,而退休教职工可在思想、物资和知识方面帮助学生”,汤老提议很快得到学校认可。
学生志愿者们课余时间会帮助汤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有的学生也愿意来汤老的家庭博物馆坐一坐,翻翻老照片,听他讲讲过去的事。
汤老曾给上门帮扶的学生送了七本自己主编的书,鼓励他们专注学习。他也曾对学生们语重心长,“正确的人生定位,就是永远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了解什么是自己做不好的,可能比了解什么是自己能做好的更难。”
登门拜访的学生志愿者们越来越多,客厅那台承担所有联络功能的电话机,常常响起,老人都会小步快走去接听。而这一次的访客会是谁呢?(学生记者陈润祖、唐霜、刘珺 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