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 突出重围摘得“山花”——葛招龙喜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
简介:葛招龙,宁海电大2020秋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建设工程管理专科学员,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传统戏台建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宁波最美古建筑守护人。从事古戏台、古建筑修复、保护和建造工作20余年,始终致力于古戏台和古建筑的保护、弘扬及传承工作。先后主持修缮了古戏台、古建筑群160余处,是宁波市古戏台、古建筑修缮保护业界的中坚力量和引领者。创作的作品《人生?戏台》,先后代表宁波、浙江参加了“浙江工艺美术双年展”“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文艺展出,获得第八届浙江民间文艺“映山红奖”,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他的事迹、他的作品先后被央视《探索发现》和《地理中国》栏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浙江日报》等各级媒体深度跟踪报道30余次,在社会各个层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响。
近日,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奖结果正式揭晓,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宁海电大学员葛招龙的《人生?戏台》摘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民间文艺奖。作为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本届“山花奖”共评出获奖作品20部(件、套),其中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4部(套),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5部,优秀民间文学作品3部,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8件(套)。
葛招龙的作品《人生?戏台》是按照宁海传统戏台缩小一半比例克隆出来的“古戏台”,历时五年完成,2021年12月15日参加第八届浙江民间文艺“映山红奖”评选,如愿以偿获得了“映山红奖”并入围“山花奖”。于2021年12月25日与2022年1月17日,先后碾转徐州与杭州参加“山花奖”的初评、终评,从全国各地选送的80件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中突出重围,脱颖而出,喜摘“山花“归。
大手笔
葛招龙克隆的“古戏台”是本届参评“山花奖”所有作品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在省评、初评、终评过程中都是用集装箱运载,且在每次评展过程中需要10余个专业工匠花费五六天时间跟班拆卸拼装。
作品《人生?戏台》是按照清中期宁海传统戏台建造技艺创制的。该“古戏台”形制为四翘角歇山式,整体框架遵循“天圆地方” 的设计理念,四面按照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方位设计布局。四根鼓形台柱置于四个同一水平线的石磉子之上形成“四平”,上下八根额枋与四根鼓形台柱以四方的“井”字形相互连接形成“八稳”,呈“四平八稳”之势。下四根额枋承托台面,上四根额枋支撑三层如意网格拱,承托穹形藻井。戏台外形高6.6M,长、宽各5.3M,台面离地0.6M,总体只有现存古戏台的一半大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观又可演。
该作品建造形制与组成构件集宁海众多古戏台之长。其选料严格,甄选有年份的香樟木、乌楮木、老柏木、老杉木及本地松五种木材,寓意“五世其昌”。其工艺复杂,整个戏台构件达9000余个,不用一颗钉子,完全利用榫卯和斗拱对接交叠而成。其雕刻精细,所有构件的图案饰纹都是雕匠们精心绘制、一刀一凿雕刻而出,圆雕、镂雕、深浮雕、浅浮雕手法具显,龙凤麒麟朱雀诸种神兽,梅兰竹菊荷花牡丹各式花卉,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各身份,福禄寿八仙神话人物各神灵,封神榜三国演义水浒传各戏剧,篆、隶、楷、行、草各字体……每一构件雕刻栩栩如生,形状各异,寓意不同。一个小小的藻井圈护栏喜鹊构件就因一个微小变化又分喜得莲藕、喜中三元,一般人根本不会留意到。尤其是螺旋式藻井, 由16行16列雕刻精细的龙凤昂层层堆叠,层层出挑,自左向右盘旋而上,昂与昂之间由升斗、榫卯和吸音板、消音板、放音板连接,每个昂身外挂一个如意瓜果拱,形似龙爪凤翅,昂尾归于明镜,犹如盘龙归于顶部,因此又称盘龙顶。
大情怀
古戏台是乡土建筑,也是历史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地域文化记忆,寄托着人们心灵深处的乡愁。岁月总被雨打风吹去,20世纪50年代全国尚遗存古戏台约10万余座,而2008年调查统计时仅剩下了1万余座,古戏台的消亡速度之快,使得它的保护性修复工作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葛招龙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五匠之乡”宁海,18岁开始拜师学艺,3年后出师,靠着一手精湛的木作技艺走南闯北。随着古村落保护的重视,葛招龙发现古建筑修复需求不断增大,于是他喊上四乡八里的能工巧匠聚在一起,于2011年组建了一支古建筑修复队,开始接收各种各样的古建筑修复项目。2014年,浙江三门东屏古村慕名邀请葛招龙的古建筑修复队修缮他们的古戏台。第一次接触古戏台修复项目,虽然是局部修复,但其中奥妙无穷,葛招龙感到兴趣无穷,从此一头“钻”进了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古戏台。
古戏台营造技艺浓缩了诸多文化元素,是民间乡土建筑中一项重要的传统技艺,集木作、雕刻、泥水、彩绘、油漆等多种综合技艺,相比其他古建筑修复工艺更为复杂,技术难度更高,系统性更强。别看葛招龙斯斯文文,但有一种天生不服输的性格,难度越大越想钻研越想挑战。宁海是中国唯一的“古戏台文化之乡”,现存也只有120余座,其中十座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戏台保护任重道远。作为宁波市级古戏台非遗传承人、宁波最美古建筑守护人的葛招龙,倍感责任重大,他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承托起一份保护古戏台的责任,这是一种乡愁情结,也是一份文化情怀。从2014年起至今,葛招龙已带领其团队修复了宁海及周边县市的几十座古戏台。
2016年,葛招龙团队接下了一市镇里岙村南一台的整体修复项目。南一台是宁海出南门最好的古戏台,因其戏台螺旋藻井的复杂建筑工艺被称为“宁海一绝”。该戏台建成于康熙年间,已有300年左右的历史,由于年久失修,古戏台出现了腐朽、脱落、漏水等现象。之前,他们搞古戏台修复都是局部修复,哪里坏了修哪里,可这一次不一样,需要整体拆卸修复,不然有坍塌之忧。他们对整个戏台进行立体解剖,把每个部件一个一个拆卸下来,然后一个一个标上序号,把立体的戏台变成一个个平面的构件排列。再通过现代技术对原有的构件进行防腐、防蛀、防火处理,部分损坏的进行修补,完全损坏的进行仿制补充。最后把平面的构件一个一个榫卯拼接组装回立体的戏台。葛招龙和他的团队历时三个月成功修复了南一台。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曾以《戏台藻井》为题,专门纪录了南一台藻井修复全过程。
南一台整体修复的成功,使得葛招龙团队更为全面地掌握了古戏台营造技艺,同时更加坚定了他对古戏台修复的执着追求,也使葛招龙萌发了克隆“古戏台”的想法。2017年,他去素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之称的乐平采风,看到有宅院台,便有了“家中有个古戏台”念头,挥之不去。于是,葛招龙在劳作之余奔波考察县内各个古戏台,2017年仅城隍庙古戏台他就跑了20多趟,而且一呆就是半天,细心地研究每一个组件的构造,如痴似狂。同时,他还向有关古戏台文化研究专家学习取经,特别是从宁海古戏台保护“第一人”徐培良先生那学到了许多东西。
大工程
要在家中建造一个“古戏台”成了葛招龙心心念念的愿望,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建造一个古戏台谈何容易。
首先是资金问题。克隆“古戏台”投资不是一般的大,葛招龙这些年虽然赚了一些钱,但与之相去甚远。葛招龙觉得这个理想太遥远,都不敢说出口,但心中有念想,最终还是没忍住与志同道合的朋友队友说道说道。想不到话一说出,众人云集响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葛招龙一咬牙就干了起来。
其次是图纸问题。修复古戏台可以一层一层地把构件拆下来,把损坏的部分找来同年代的木头进行修补或替换,再按原样一个一个拼装回去。但“克隆”一座比例缩小一半的古戏台,又能融宁海古戏台之长,是难上加难,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挑战。无论是样式还是比例,没有现成的书籍可参考,都是“白纸一张”。葛招龙沉下心来,细细琢磨祖辈口口相传的技艺口诀,结合多年修复古戏台的实践经验,按照宁海现存古戏台的形制和尺寸,在薄木板上按比例描摹、切割出戏台的每一个部件。这个“图纸”实际上就是一个实物模型,以工匠的术语来说就是打样。然后把一个一个部件式样拼接起来看效果,不行再推倒重来。如此反复,一改再改,画图纸就耗时整整一年。
然后是工时问题。克隆“古戏台”是项费力又费时的工程。作品《人生?戏台》是以宁海城隍庙古戏台为基本外型,并集合宁海多个古戏台的精华,按比例缩小,深度创作,虽然这个“古戏台”小了近半,但是工时和构件一样都不能少,反倒对雕刻的精细度要求更高。为此,葛招龙带领团队足足花了两年多时间,精雕细刻了约9000余个构件,并准备了一批预备件,逐一标上编号,于2020年12月30日才真正开始在老家岔路镇湖头村“枫湖庐“院子里开工搭台。然后他们是搭了拆,拆了搭,在搭建中不断地修改完善,整整又花费一年时间才完工。从采风到设计,从构件制作到整体搭建,再到改进完善,这个纯手工打造的“古戏台”前前后后历时五年,差不多花费近万工人力,古代的“千工床”“万工轿”不欺后人。
在家克隆“古戏台”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县领导和专家专程到“枫湖庐“考察指导。““古戏台”也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浙江日报》、中国蓝新闻客户端、《光明日报》相继报道了《宁海巧匠:“克隆“国宝戏台》、《葛招龙:把古戏台“搬“回家》、《葛招龙:让国宝戏台重现古韵》。
葛招龙说,领导的关怀、专家的指导、媒体的宣传增添了团队的信心和动力,《人生?戏台》的创作过程也是团队自身修养的提升过程。葛招龙深知自身对古建文化和建筑专业系统知识有短板,于是在2020秋到宁海电大参加建设工程管理专科学习,同时他还鼓励他的团队其他成员葛主勇、葛民部、葛子恒、李恒产等分别报读了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建设工程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本、专科专业,并包揽了他们所有的学费和教材费。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获奖之后的葛招龙谦逊如初,他说获奖不是他的终极目标,修旧如旧是他的执着理念,从事古建筑修复事业是他永远不变的初心,“山花奖”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他会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