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开放学习的兴起与演变》代前言
《论语》首篇首章即引用孔子的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又自豪地描述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据说孔子晚年喜《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甚至到了“韦编三绝”的地步!其“删述六经”的伟业,也是在晚年完成的。
是的,如果我们认真地读一遍《论语》,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孔子首先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学习者,而非一个所谓的“圣人”的形象出现的。他那种“入太庙,每事问”的好学态度,他对一味地“好仁”“好智”“好信”“好直”“好勇”“好刚”但却“不好学”的弊端的尖锐批判,以及他提出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都可以使千载之下的我们更进一步地体悟到学习本身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学习型社会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则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但那时这不过就是个理想而已。但得益于近代以来的科技昌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可以说目前我们离孔子的这个理想已经非常接近。比如,由于开放大学的出现,过去被喻为“象牙塔”的大学已经不再显得神秘,人人可以上大学早就不是什么梦想。由于互联网、搜索引擎和电子图书馆的出现,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查阅到过去也许需要耗费很长时日才能查阅到的一条学术信息。由于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各种微信学习圈早已“遍地开花”,有着同一学习爱好但远隔千里的人们,完全可以在网上结成一个“微信群”,随时开展自由自在的交流学习活动……
孙福万、魏顺平、贾玉超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这就是我们在本书中要讨论的主题:开放学习。
开放学习的出现,首先是伴随着开放社会、开放教育的潮流而出现的。正是受益于历朝历代志士仁人的努力,我们的社会正在日益走向开放,教育不再作为一种特权,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作为一种“人权”,成为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之一。但是,开放学习之代替开放教育,或者说学习者自身而非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则明显地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目前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自我教育,于是学习成了这个时代教育的主角。也正是基于此,学习变得越来越开放了。比如说,我们学习的范围、学习的内容无疑地扩大了、加深了,而且学习的时限也在拉长,学习的工具和手段也在花样翻新……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判断,本书在对开放学习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追溯和界定之后,尝试对目前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习价值观、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技术、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形态和学习服务等进行一次比较方面的勾勒。毫无疑问,这个勾勒还是粗线条的,但是,如果读者通过此书能够大致了解开放学习的来龙去脉及其渗入当下社会的广度和深度,作者的目的也就算达到了。而这,无疑可以激发读者在学习型社会中进一步开展学习、完善自身、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是因为,本书有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一个时代的学习内容、学习工具和学习手段或许有很大的差异,但在有关学习的目的、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态度等方面,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却可以说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换句话说,无论何时何地,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生命的充盈、道德的提升,以及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反馈于社会,最终造福于人民大众。因此,本书的写作,并不是直接为了提供某种直接的知识,而毋宁说主要就是为了揭示这一真理。
最后,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孔子的教导:“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在孔子看来,学习首先是一件令人高兴或喜悦的事。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生当这样一个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可以随时学习、随处学习的伟大时代,让我们尽情地享受学习的乐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