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故事】“课外”的收获(本文获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我的教学故事” 征文活动三等奖)
记得是2014年教师节的前一天,一位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刚刚毕业的“老学生”兴冲冲地来到我的办公室,一边喊着“先生、先生”,一边双手“奉上”两样东西:一盆青翠的文竹,一本鲜红的党建类论文获奖证书。
时间回溯到2012年秋季。
那个学期,我主讲的是《古代小说与戏曲》。首次面授辅导刚刚结束,一位中年学员就追着我来到办公室。经过一番交谈得知,他是武钢耐火材料公司的车间工会主席,第一学历是工科,因为经常要写计划、总结及心得体会、经验交流之类的材料,还要参加公司的征文、负责车间的新闻报道等,所以人到中年,求人不如求己,就奔电大学习来了。
“胡老师,写作的事我能向你请教吗?”他的要求直接而急迫。
我当时虽然不是写作课程老师,却被他的真情打动,竟然满口应承下来。由此,我课内讲授小说、戏曲,课外与他“一对一”开始了写作方面的指导与交流。不知是“有意栽花”还是“无心插柳”,我们竟然有了一些“课外”的收获。
他叫邱文革,一个过目不忘、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名字。
几次课下来,我们便熟识了。这期间,他称我胡校长,我喊他邱主席。“课外”成了我们讨论写作话题的绝佳时段。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从观点提炼到材料取舍,我们无所不谈。特别是文字润色方面,他感觉“笔力”不够,兴趣尤烈。一次,他带来刚刚写完的反映武钢工人技术创新主题内容的征文要我看看,说是改来改去,就是不知道哪里不对劲。我一看,主要还是文字平淡了些。为了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我顺手将我正在赶写的《教育激情刍议》给他看。“哎呀,太好了!”他指着“激情,犹如一团火,燃烧自己,温暖别人;犹如一江水,激浊扬清,滋养万物”、“激情能够激起灵感火花,它是一种灵魂的震撼,一种艺术的陶冶,一种情感的迸发,也是教育魅力之所在”等几段文字说:“我的文章就缺少这些能够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东西,看了校长你的文章,深受启发。”他还满口答应回去以后按照我的要求对文章进行修改。不久,我们有了写作交流的第一次收获:他的文章在武钢耐火材料公司的征文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我的《教育激情刍议》也在武汉电大《学报》2013年第三期刊发。
从此以后,我们更加热络了。他开始称我校长先生,我改口叫他文革同学。课外写作,不但使他成为青山分校当时到课率最高的学员之一,而且成为我们友谊的纽带,更成为他的职业生涯和我的专业发展的平台。2013年6月,他被列入耐火材料公司车间书记竞聘的候选名单,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竞选演讲。演讲稿的初稿又摆在我的案头。有了上一次征文写作实战的演练,他写的演讲稿“笔力”已经见长,我只是在文字的“感情”色彩和语言运用的“气势”上提出修改建议,他好像茅塞顿开:“明白、明白,这样我就有底了。”这一年,他可谓“双喜临门”:车间书记竞聘成功,中央电大奖学金榜上有名。我也没有闲着,《武汉文化概论》的有关章节和《木兰文化探析》一文相继完稿。
时光荏苒。2014年,邱文革即将毕业,我们也成了“文友”。从此以后,我直接喊他老邱,他干脆称我先生(他是我教过的学生中唯一称我为“先生”的人)。说来也巧,他的毕业论文正好安排由我指导,我们非常珍惜这次写作交流的机会。选题、收集材料、一稿、二稿、三稿,一切按部就班,只是多了些不同于其他学员的观点交锋和文字推敲。论文答辩顺利通过以后,他又在我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篇关于企业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的论文,并有了本文开头给我报喜的那本获奖证书。而我呢,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亦或是与老邱“课外”写作交流中形成的挥之不去的情结使然,在讲完《古代小说与戏曲》以后,我再一次选择了多年没有涉及的课程----《写作1》和《写作2》;《木兰文化探析》一文也在武汉电大《学报》2014年第三期刊发,随后还顺利完成了武汉电大《武汉文化概论》第八章的网络视频课程的录制。
时间可以冲淡一切,时间同样可以滋养情感。毕业以后的老邱,有事无事还是喜欢到我的办公室坐坐,或带来一篇刚刚写完的文章,或带上一两个亲朋好友报名读电大,亦或就是为了送上一句纯粹的问候。而那盆摆放在窗台上的文竹,已经染上一抹新绿,更显得素净雅致、生机盎然。透过那细密的枝枝叶叶,我的脑海就会浮现与老邱写作交流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我不禁深深感到,作为一位开放教育课程辅导教师,能够在“课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心尽力地帮助学生取得成功,并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进而成就一段写作佳话、结成一段师生情谊,这正是我平凡教学生涯中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