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建设艺术
移动通讯技术的快熟发展和移动教育的日渐成熟,促使人类学习生命进程中占据主导角色的非正式学习逐渐引起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关注,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越来越重要。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颗粒度无疑要更细,使学习者无需花费太长时间便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一个知识点,及时解决生活、工作中现实问题的片面性知识。因此,内容微型化和基于语义的自然聚合将成为未来泛在学习资源设计与建设的重要趋势。最近几年大受欢迎的微课程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当然也引来诸多争议,而热议本身也说明了其越来越为人所关注。其命运如何尚在途中,但本人以为,针对我们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的学习受众群体来说,其在职学习的特点及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微课理应成为我们视频资源建设优先的选择。
我们必须承认,新学习形态的出现并不会自然而然带来好的学习效果,任何有效学习的发生都离不开学习资源的保证,尤其在知识快速更新的网络时代。建好资源才有可能用好资源,本文就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特有的特点,从主持教师的角度就微课的建设艺术做一探讨。
“谋定”而“后动”:项目建设方案的制订
制订项目建设方案是我们主持教师的规定动作,目的是让我们对这个项目有一个总体的谋划:为什么选择微课这种制作形式、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追求何种效果、需要那些实现路径等等,进而细化切割出本课程的知识点、预选专家、预算经费、把握节奏进展等相关工作,可以说这是对一个课程微课建设既全面又细致的把脉和展望。
我们首先要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可能就是微课到底是什么课,有何特点?这是我们制定相关计划的根源。何为微课标准不一,我校资源中心主任单丛凯在丰富的制作经验及多年的研究过程中曾总结出三个特征,大体能代表目前较认可的观点:其一是可视化。文本、声音、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任何所需资源都可以作为说明、内容、练习和评估的材料,以便保证学习元的自给自足。其二是独立性。以5-15分钟的时长集中说明一个教学问题,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每个微课具有独立性,一般包括案例导入、正文讲授、课堂总结、练习等几个环节。为了维持学习者非正式学习时的连续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学习内容的设计必须遵循低认知负荷原则,内容块的颗粒要小,学习者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某方面的知识。学习元面向具体的学习目标,既能够自给自足、独立存在,又可以实现彼此联通,用于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知识网络地图。其三是泛在性。能够帮助学习者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所需资源,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中学到特定领域的知识。
项目建设方案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知识点的拆分和专家的遴选。清楚了微课建设的主要特点,再回归课程本身,关于上述两点我们还是有一些捷径可走。比如我们可以去寻找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的优质资源,这些都是免费公开的,也大体能代表这个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水准。在计划建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这门微课期间,我先后研看了中南民大、广西民大、青海民大等国家级精品课及中央民大等院校的市精品课。精品课的录制,基本都是以教学组为单位完成的,所以我们能对这些院校的重点讲授内容及重点专家的讲授风格都有一个大概了解;还可再研读一下这些学科重点院校的教材,把握其中的知识结构图,然后带着这些学术制高点的印象再次走近我们自己的教材和教学重点,则更容易把握最基本的微课制作单元,遴选我们的主讲教师,同时也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众多的资源建设中更明确我们的定位。“谋定”而“后动”,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后面动起手来会更轻松些。
“深入”才“浅出”:专家的选择
优质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挖掘有效的专家资源。本文认为,在合作单位和专家的遴选上拟以占据学科最高点的原则,选择本学科领域内具有领先地位的院校和专家。这里有一个认识误区,觉得咱们的学生水平有限,理解能力不强,聘请资深专家讲解那些前沿高深的知识,反而容易让学生陷入困惑,效果不好,也是资源浪费,似乎年轻教师已经足以。据统计,一般情况下一位成熟的教师一个课至少要讲七年以上才能做到运用自如。事实上,只有优秀的专家才能将问题了然于胸,以微蕴博,以一持万,做到四两拨千斤。所谓“深入浅出”,只有先“深入”了,才有可能“浅出”,以简单明了的语言撬动大的知识模块。而这正是微课得以成功的基础,脚本写不好,又怎么能演绎好呢。
不易的是,这样的专家还要有镜头感,能够适应我们拍摄的模式。虽然优秀的专家往往也都有各种各样的拍摄经验,但这些经验大多基于他们做讲座、访谈、录精品课等相关经验,与我们的拍摄方式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他们习惯于侃侃而谈,这样字字落实的话语方式一时也不太容易接受。
年轻专家相应来说比较容易适应拍摄的新形式,而且因大都活跃在教学第一线,课堂经验比较丰富,能够迅速地调动起来,镜头感的感觉也较活泼自然。但对于他们,问题更多地在于脚本的打磨,处于知识积累期的年轻教师,接受新知识也比较快,所以在他们眼里就多了一些纷争,往往还没能达到用自己的思维模式、语言特点来认识、总结知识点的高度。
所以选择专家需慎之又慎,多方考量,而在最后定夺之后能不能和谐共进,也是难上加难,考验着主持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
“清楚”方“明了”:脚本的撰写
优秀的专家是脚本保证的第一步,但仍需耐心对待。因为这对专家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鸿篇巨制、滔滔不绝对于他们来说或许信手拈来,因为他们习惯了纵横开阖、旁征博引,但是要让他们做减法,字字千金,则有点和他们的经验背道而驰,而且这种脚本的一字一句的反复打磨对于日理万机的他们来说也甚为困难。在撰写及修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脚本的过程中,不止一位专家“抱怨”脚本撰写比讲大课、撰写论文难多了。作为主持教师来说,这个时候既要做到耐心细致,又要能够大胆进言。
工作耐心细致要求考虑问题要周全。首先,主持教师前期就要与专家做充分的沟通,让其熟知我们的受众对象、明白我们的建设目标及我们要达到的效果,目的是就课程建设内容、计划等能够达成一致。其次,推荐已制作完成的优秀的微课资源供专家事先感悟,直观地熟悉我们的建设模式。再次,撰写《脚本写作注意要点》,要重点强调在两千字左右的脚本里讲明白一个问题,对微课要求的题目新颖、导入准确、内容精当、总结到位做进一步详细的解释说明。让专家下笔之前就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心里“清楚”了,才可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脚本来。脚本提交上来之后,主持教师还需对每个脚本进行反复琢磨,写《脚本写作进一步修改意见》,针对脚本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再做调整的说明,如通常是讲解太深,字数太多,话语展示性不强等。
大胆进言看来似乎有些冒进,其实不然,更不是冒犯专家。主持教师要充分尊重专家及专家的学术观点,说到底,我们做好各种服务是为了专家成为更好的他们,更多的是为别人做嫁衣。但在如何适应我们自己的学生方面,显然我们更为熟知。虽然主持教师不能直接修改专家的内容,但可以提出问题,给专家以启示。所站角度不同,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如专家更在意所讲内容的科学性和精确性,我们则有可能关注脚本的逻辑性、通俗性及容量上,而制作单位可能更在意脚本内容是否可视化、教学内容是否完整等等。提醒专家再深入思考一下,再多调整一遍,过程可能很艰难,但好的结果无疑也是专家希望看到的。只有通过这种立体化的透视,才可能接近我们的建设目标,做出我们理想的课程。
“齐力”可“断金”:与制作单位的沟通
其实主持教师的沟通无处不在。如前期我们要做好相应的程序准备,还要积极沟通专家撰写修改脚本等,只是到了这里,更需要通过我们的沟通协调来实现技术和专业的无缝对接。如同制衣,剪裁方才一半工,缝制仍需一半工。优秀的脚本同样需要优秀的制作来表现,这样才能相得益彰,交辉相应。
单从技术角度讲,制作单位拥有无与比拟的话语权,同样,主讲专家在讲授内容上也拥有无以辩驳的主动权,只是我们要的则是技术和专业的恰切接合,而作为主持教师的我们,刚好处在这个接合点上,更需要做大量的细致沟通工作,完成“齐力可断金”的制作理想。一方面,我们要将制作单位的修改建议正确地传递给专家,另一方面也要将主讲教师的专业意图解释给技术制作方,小心翼翼、齐心协力使其尽可能地完美融合。
同样,我们也可以我们的专业背景和对我校课程建设方式的熟知尽量给予技术团队以启示。如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样课大背景设计图中,技术团队从课程定位看,这门课程属于我校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所以第一版的设计,多一些政治考量,较多体现出热烈和力量,而与所讲的宗教的神秘性有些错位。为此我特意收集了很多有关宗教的电影海报给予启发,挑选两张如下,最前面是我们最初设计的大背景图,中间几章是我挑选的其中几张海报图,最后则为我们最后的定版图,不得不佩服技术团队把它做成了艺术,也得到诸多人的认可。
精品需要精雕细琢,各个部门的协作完成,耗费多方心血和精力,远不是上文所能概括的。但比之可有可无的存在,我们还是希望多一些可以长久的品牌,这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故以制作艺术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