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 11月5日在出席第3届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的中国教育改革论坛时发表了题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的演讲。
今天的主题是讲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问题,想讲六个问题:
第一,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这里最大的问题是普惠性幼儿园供给严重不足。
第二,义务教育,个性化教育资源供给不足。
第三,高中与高等教育,国际化资源供给不足。
第四,职业教育,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资源不足。
第五,特殊教育,优质融合教育资源供给不足。
第六,资源整合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
“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十三年是大变革、大发展、大跨步的时代。从目前情况来看,面临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进行这样的改革。”
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普惠性幼儿园供给严重不足
朱永新首先谈到了学前教育,他认为,最近几年国家在学前教育上下了很大的投入,幼儿园数量和在园人数有了非常大的进展,这个进展在全世界没有过的。在高歌猛进过程中,学前教育面临很多问题,总体来说,学前教育经费依然不足。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占财政经费的10%左右,而目前中国学前教育幼儿园超过70%,教育经费占总比例3.5%左右,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2不到,教育经费供给不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其次,农村学前教育比例远远低于城市,普惠性幼儿园数量非常低。而且在农村的民办园比例过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较低。西部非普惠性民办园占了70%左右。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不仅在农村在城市也存在。很多地方在培养幼园教师的管道,一方面比较少,一方面比较低。幼儿园老师50%以上的幼儿教育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无证照40%左右,学前教育的问题比较重要。
朱永新认为,由于财政经费短缺和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制约,我国的普惠性幼儿园的压力明显非常大。目前,全国人大正在开常委会,这次常委会可能会出台修订以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里面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能举办盈利性的民办教育、民办学校。这样一来,民办教育空间往学前释放,会这样扩大。
朱永新表示,学前教育相当重要,学前教育在人生最初的形成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对此,朱永新建议义务教育延伸往学前延伸,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尤其是普惠性幼儿园,在全国很多城市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方式支持民办幼儿园。“政府应该是四两拨千斤,撬动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方式,比如说成都采取一些措施,建立财政补助的机制规范民办幼儿园的收费,控制好最低收费标准,购买公共服务。
义务教育的问题:质量不均衡
谈到义务教育问题,朱永新认为,义务教育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质量均衡。义务教育普及到今天城市和乡村,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差距在硬件上越来越小,但是质量上的差距并没有本质的改变。“质量的差距远远大于硬件的差距,大规模大幅度的改造薄弱学校,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当务之急。所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和品质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朱永新认为个性化教育资源也同样重要。对于当前教育过程中采取划片就近入学、禁止学生跨区域的择校的做法,朱永新认为仍有改进空间,“学区和学区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质量上的差距仍然存在。择校大家拼命买学区房择校,加剧了弱势人群差距的问题。特别是在北京以及全国一些地区,以父母教育自救为主的小学的学校没有得到认可,其实可以进一步放开,应该放开办学条件满足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问题:国际教育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
朱永新表示,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国际教育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低龄化出国现象越来越严重,2014年出国留学达到了45.98万多,2014到2015年2月在美国增加了23.4%,在英国留学高中增加了50%,而且这个趋势并没有缓解,低龄留学对价值观、身心成长、国家认同都有着负向的影响。
对此,朱永新建议,如果政策相对放开,探索一些不出国的留学,可以满足相当一部分的家庭需要。“这些年已经有探索,福州办了一个西教大学,2015年在校1万人,学费17万多,比出国留学少一半多,更重要的是父母放心,个性化完成教学课程,经过父母认可的课程,质量高于名校,2014年50%进入前100名大学,70%以上进入前200名大学,这些学校不止资金留在国家,而且把孩子的心真正的留在中国。”朱永新表示,在十三五期间怎么进一步办好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国际水平教育,引导现代化教育消费回流,是很大的问题。
职业教育问题:供给侧严重不足
朱永新认为,职业教育问题在整个教育体系里面非常重要,因为职业教育供给侧严重不足的问题是造成我们国家劳动力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很大的一个方面。根据进城务工人员调查现实,受过职业教育训练的仅有30%,70%没有进行职业教育和训练,这不仅仅影响经济发展,还会影响这些人真正融入城市。
朱永新提出,因为现在职业教育基本上是普通教育的路径,全日制、集中、脱产、集中管理,针对人员分布、分散、行业分布广,需求层次多的进城务工人员群体不够多,应该分层培训。针对一方面职业技能的严重亏缺,另一方面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不能集中学一年、两年、三年、四年的方式,应该满足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放宽对非学历教育的限制,打通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的通道,采取学分的方式,把文凭给一线工人,让他们更好的成长,不仅对他们个人,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希望出台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帮助他们取得相应的教育。国家应该拿出相应的资金鼓励企业为员工培训学习场地,甚至可以把学校课程搬到企业里面直接授课,给他学分,甚至给他奖金。学习一门课程给配套的奖金,可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特殊教育:和发达国家相比,这是我们国家仍然比较落后
朱永新认为,特殊教育正面临我们国家这几年来加大投入发展比较快的时期。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这是我们国家仍然比较落后的领域,而且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特殊教育,朱永新建议,应当向采用国际经验做法,使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里面接受教育,唤醒全社会对弱势人群和残疾人的关注和爱护,让残疾儿童也雪季到普通人交流的技能,适应正常人生活。应当重视特殊教育资源,需要重新研究特殊教育的供给问题。
关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问题
最后,朱永新建议,在我们国家财政收入短期内不能大幅度增加时,唯一办法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关键是整合资源,例如普通教育阶段打通学校教育、网络教育、培训比例,减少教育资源的多头配置和重复使用。
“职业教育方面,完全可以采取农民工边打工养家边上学培训学分积累,包括互联网学习,让他们尽快地提升自己,有成长机会。现在农民工在城里基本上一生没有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在高中教育方面,能不能有更广阔的胸怀和视野,能不能把一些大学进行改制,解放思想、加大供给侧改革,完全可以创造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的中国教育。
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创立并主办,秉持理性、开放、创新的理念,聚焦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的新进程,探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次中国教育改革论坛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和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联合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