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40年书记校长访谈】大连电大特色之路:以“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向开放大学转型
大事业要有大格局。今天的大连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网络遍布城乡:从高楼林立的城市到阡陌交通的乡村,从灯火璀璨的街区到渔歌唱晚的海岛,都记录着大连电大发展的步伐。2017年,大连广播电视大学党委确定了建设“开放学历教育、社区老年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一流开放大学三年奋斗目标。在电大四十华诞之际,本刊记者走进大连电大,专访大连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于国喜,探秘大连电大的特色教育,以及新时代大连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发展之路。
秉承初心 转型开大
记者:在电大建校40周年之际,尤其是参加了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办学40周年纪念大会后,您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于国喜:感想很多,这是我一生中难忘的一次深刻经历。为什么呢?第一,电大系统40年来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电大40年来培养了1400多万名毕业生,其中大连培养了20多万名,这些毕业生在领域上涵盖了各行各业,在时间上贯穿了改革开放的40年。第二,电大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开放教育之路。我们风雨兼程,始终不忘初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了低成本和大规模发展高等教育的难题,形成了中国特色开放大学建设之路。第三,回顾历史是为了面向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发展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是电大系统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历史任务。
记者:2012年,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及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等开放大学的成立,拉开了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的序幕。大连电大对转型为“开放大学”是怎样思考和规划的?
于国喜:实际上转型升级这项工作学校早就有所考虑,2012年,国开及其他几所电大率先挂牌以后,学校在总体工作布局上进行了具体设计。2017年年底,党委明确提出构建“三位一体”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开放学历教育、社区老年教育、社会职业培训等工作快速发展,就是为转型工作打牢基础。同时,学习借鉴兄弟电大转型工作的成功经验,努力在提升大连城市核心竞争力、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建设覆盖全市城乡的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
记者:大连电大的转型升级路径是什么样的,您能具体描述一下吗?
于国喜:我认为开放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载体,开放的载体。开放大学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开放大学的任务是推进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围绕这样的理念和思路,大连电大近年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格局。“三位一体”就是开放学历教育、社区和老年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三者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形成开放教育的一个基本框架。
第一,高质量推进开放教育内涵建设。进行课程与教学的改革,高标准建设了大连学分银行。同时我们面向特殊群体,制定了“千村农村大学生的培养计划”,建立了晨光学院,可以说在开放教育方面,城市发展到哪里,我们学校就办到哪里。
第二,努力提升社区和老年教育水平。我们的社区老年教育虽然起步比较慢,但是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形成了市、县区、街道和社区四级的社区教育体系,涵盖了全市社区教育范围。我们把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纳入到教育绩效考核范围之中,增加了推进力度。与此同时进行大规模的社区教育培训,复制培养了一批社区教育品牌。这次教育部社区教育工作推进会在大连召开,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也给我们指出了前进方向。
第三,不断深化职业技能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大平台”上,学校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制订“学历和职业技能双提升计划”,主要面向产业工人、下岗工人、农民工、复转军人,采取面授、网络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记者:从电大到开大,整个系统都面临转型的问题。我们的党员也好,普通教师也好,可能都面临着很多不适应,学校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于国喜:秉承初心,创新竞进。新时代的电大人,置身于转型发展的大潮中,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坚持责任担当,努力成为教学改革的探索者、继续教育的供给者、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推动者和教育公平的促进者。
传统的电大教育和开放教育本质上是一脉相通的,都是为社会培养人,只是过去更多强调学历教育,现在我们要建一个大平台,平台上有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等。与此同时打通各种教育之间的转换认证通道,这也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么怎么寻找初心?一方面,组织集中教育培训,回归初心,畅谈电大人的初心和使命,把入党初心和从教初心结合起来。这个做法当时给大家的触动很大。另一方面,出台一系列制度规定,比如给每个党员过政治生日,让大家在政治生日这一天谈感想。就像总书记讲的“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所以,初心在,前进的动力就在。
“互联网+党建”的“蝴蝶效应”初现
记者:自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以来,管党治党任务越来越重,工作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也越来越迫切,任务越来越多,学校党委是如何带领全校党员应对挑战的?
于国喜:党中央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那么新时期坚持党的领导,实现教学育人的教育总目标是我们学校党委的使命和责任担当。学校党委牢记使命,切实履行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通过加强党的领导,突出了党建在电大事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发挥了党建的引领作用,实现了学校事业的创新发展。
具体来说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抓领导班子的“表率作用”。2018年1月,提出党委的“六项承诺”,在各方面起表率作用,紧接着又出台制定了党委领导班子改进作风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发挥领导班子在学校党建工作中的表率作用。二是抓支部书记和党员中层干部的“传导作用”。学校党委每年都举办两次以上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在解决业务能力不足、惰性等问题的同时,找回初心,坚定信念。三是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增强党员的意识,党员在教学一线、管理一线突出发挥了示范作用,特别是在教育扶贫、带领贫困地区致富等方面走在了前面。
记者:信息化时代,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引领未来,很多单位都提“互联网+党建”这样一个名词。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于国喜:我觉得“互联网+党建”作为一个理念也好、手段也好,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是无法回避的。尤其作为开放大学,“互联网+党建”是最能体现我们自身技术优势的一种党建模式,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作思路是抓技术引领,放大“互联网+党建”的“蝴蝶效应”。这两年,一方面我们积极落实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党员继续教育项目,建设了特色网站——大连广播电视大学党员继续教育网,于去年11月开通,学校为普通党员设定了5门必修课程,为支部书记和支委设定11门必修课。另一方面,学校利用新媒体技术,把党员学习教育搬到手机上,既能丰富党员学习手段,又能检验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时,整个答题活动都在手机上进行,全校党员踊跃参加,学习效果很好。这正好与开放大学“时时能学、处处能学”的理念融合在一起。所以,这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党建”。
记者:近期,全国高校都在抓“课程思政”建设,大连电大在这项工作中有何创新?
于国喜:今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三全育人”的要求。“课程思政”是落实三全育人的一个重要手段。过去我们把思政课作为传播好声音、正能量的主渠道,现在来看,这个面有点窄。所以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后,全国上下都在进行各种尝试和创新。我们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思路是深挖思政元素,拓宽思政路径,升级思政方法。
春季开学,学校利用三周时间组织教师集中培训,其中一个重要培训内容就是怎么挖掘“课程”显性和隐性的思政元素。全校所有教师,无论是专职专任还是专职兼任,都在培训期间亮出自己课程的思政元素底,找不足,找差距,学经验,学先进。随后我们又组织了课程思政大赛,检验我们的学习成果。在大赛上,教师们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思政路径、思政方法争奇斗艳,受到大赛请来的大连普通高校专家的高度赞扬和好评。可以说,这条路我们走得很扎实、很稳健,专家的评价是“思政走新路”“育人有新方”。
近期,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正在整理每个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我们有个小目标,就是一个教学周期下来(两年半),所有开设的课程都要深挖课程思政元素,都要设计课程思政方案。我认为,这个要是做到、做好了,离总书记讲的“三全育人”要求、“立德树人”目标就更近了。
让大连社区教育名片更亮、更美
记者:学校开展的特色工作还有哪些?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于国喜:近年来,学校先后挂牌成立大连社区大学、晨光学院、阳光学院、大连老年开放大学、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学习型城市研究中心等服务和研究机构,承担了面向特殊人群的残疾人教育、一村一名大学生教育、产业工人助力计划、农民工学历提升计划、部队士官教育、党员教育、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教育、新型农民教育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和社会培训项目。大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立,开放教育“先修课程”学习试点项目顺利推进。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学习型城市研究中心挂牌大连,研究工作正在深入开展。
记者:大连社区大学成立后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于国喜:社区教育工作是我校“三位一体”工作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校实现转型发展战略布局的关键所在。它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社会关注度高。2017年底,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挺身亮剑,举起了大连社区大学的旗帜。当时学校党委定下的工作思路是搞顶层设计,建优秀示范区,培育特色项目。整体的工作目标是做强、做优、做特。
2018年,是社区大学工作开展的元年,我们一是取得政府支持,将社区教育开展情况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二是搞调研,搞规划,建立了四级办学体系;三是对标上海,对标其他兄弟单位,学经验,学理念;同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创新能力;四是复制优质项目,创建特色品牌。
今年,我们同样规划了一些特色项目,有的已经在全市铺开,有的还在积极策划筹备,争取到年底,再建一批特色项目,打造一批特色品牌,让大连社区教育这张名片更亮、更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