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西方经济学》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经济和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方案中,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列为核心必修课。这就意味着学好《西方经济学》对培养经济和管理的理论人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管理人才是极为重要的。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最近又一次修订了《西方经济学》,根据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摸索,这里谈谈对怎样学好《西方经济学》萌发和积累的一些体会。
一、提高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自觉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西方经济学》已纠正了盲目批判和一概排斥的错误做法,转为从我国实际出发,认真学习和寻求借鉴的科学态度。这是一种有重大意义的进步和合乎规律的转变。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自觉性。
1.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2.《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是研究市场经济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揭示稀缺资源如何进行合理配置以取得最大收益的理论和政策,和所有科学一样,是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各社会共有的宝贵财富,因此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这门科学,认真加以学习为我所用。过去认为《西方经济学》完全是庸俗经济学、是伪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以取得突破性进展。1978年开始,从排斥市场机制转变为重视市场机制。经过多年改革实践,1992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使市场在国家宏观体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13年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本质要求,是在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循和贯彻价值规律。所说决定性作用,其实质是让价值规律、竞争和供求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认真学习西方经济学。
二、理解研究对象,注重学习方法
1.理解研究对象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教材中指出:“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对此,应有三点理解。首先,需要是人们的一种欲望,是无止境的,因此需要是多层次的、是不断发展的。恩格斯将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其次,资源是稀缺的,一般所说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等,相对需要而言所有的资源都是稀缺的,准确地说自然资源中的自由取用物品也是稀缺的,因为净化的空气和无污染的水也是有限的;第三,面对无限的需要和稀缺的资源就必须进行选择。选择的目标是取得好的收益或实现福利最大化。厂商用有限的有多用途的资源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获得利润最大。家庭用有限的收入购买什么商品、购买多少获得效用最大。政府确定怎样的资源合理配置方案能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等,这些都是选择问题。
2.掌握学习方法
对于西方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在教材导论中专门进行了介绍。这里仅讨论西方经济学中的假设和经济量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有一些基本假设:首先是经济人假设,即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居民、厂商和政府)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可见经济人以利己为原则,是对人性的一种抽象,也称为理性人。其次产权明确,是指由法律和伦理所确定的经济主体对财产的权利明确。因为产权明确才能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第三,完全信息,即经济活动的所有当事人都拥有充分相同的信息,都清楚了解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和后果。
这三条假设是为便于研究问题规范和便于得出统一结论而确定的。但实际上这些假设是不完全符合实际的,或者说和实际经济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当然这种假设也是必要的,对研究经济问题有重大的意义。
在经济学分析中离不开经济量的概念。无论理论分析还是实证分析,都是研究经济量之间的关系。经济量可分为常量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流量和存量等。常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情况下不发生变化的量;变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情况下会发生变化的量。如消费函数C=C0+bY中,C0是初始消费为常量,引致消费bY及引起引致消费变化的国民收入Y为变量。有时为便于研究问题简化,可把这变量假定为常量。变量中能引起相关变量变化的称为自变量,该相关变量称为因变量。内生变量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内或在一个模型中可以得到说明的变量,外生变量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内或在一个模型中不能得到说明的需要加以设定的变量。如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ALαKβ中劳动投入量L和资本投入量K为内生变量,而管理和技术水平A为外生变量。存量是某一时点上的经济变量,流量是指某一时间内经济变量的数值。如年末的钢材库存为存量,而一年的钢产量为流量。
三、掌握学科内容的内在逻辑
如果从重商主义算起,西方经济学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对来说是一门内容体系完整比较成熟的科学,为完整地准确地掌握学科内容,现以微观经济学为例,加以说明。
第一,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商品价格决定,即商品供求平衡决定商品价格,所以微观经济学又可称为价格理论。第二,弹性理论和效用理论。商品价格降低,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供给量减少;分析商品随价格降低,需求增加幅度和供给减少程度,这就是弹性理论。为什么不同商品的需求变化程度不同,则只能用效用理论来加以说明。上述商品的供求原理、弹性理论和效用理论构成供求理论。第三,生产理论和厂商理论。为什么厂商的供给弹性不同,必须研究生产者行为及生产要素组合和成本分析,这就是生产和成本理论,即研究生产要素投入、成本和产量的关系。如果考虑到市场因素,即考察不同市场类型条件下厂商最佳产量和最佳利润,这就是厂商理论。第四,分配理论。研究生产成本理论、厂商理论必然涉及生产要素价格问题,而研究生产要素价格----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的决定,这就是分配理论。第五,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理论)。上述的供求理论、生产成本理论、厂商理论和分配理论都属于局部均衡分析。局部均衡是必要的、科学的,但不是研究的终结,应该引申到研究一般均衡分析,这就是福利理论。第六,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理论。无论局部均衡还是一般均衡,由于客观的多种原因可能出现市场机制不起作用,或不能有效起作用,这就是市场失灵,为此,要研究如何进行政府调节,以保证市场机制的作用。这就是微观经济学内在的科学的研究思路。
四、抓住学习重点
一般来说,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准确地说是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我国已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重点应该是市场运行规律。具体说应该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及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更好地发展经济,特别是用怎样的市场机制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重大区别,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中具体以什么为重点,学术界和实际工作中有许多看法,可供我们参考。如宋养琰教授认为,“理论与学术上的杂交,优势互补,往往是理论或学说发展和创新的原动力”,并提出西方经济学中有如下四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和汲取的内容:一是重视对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并汲取精华;二是重视对第三产业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并汲取精华;三是重视市场在社会生活合理配置的主导作用的研究汲取精华;四是重视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定量分析并汲取精华。樊纲教授指出:西方经济学是关于“行为理论”的理论,关于人的消费偏好与物质资源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关于物质“生产函数”的理论,关于经济增长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的理论,关于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关系的理论,关于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关系的理论,关于各种利益集团相互冲突与公共选择的理论,关于制度形成与演化的理论等,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学意义,应该重点加以学习。
五、掌握经济范畴界定,理解图形、模型的经济含义
《西方经济学》中有许多经济范畴,并运用图形和模型反映各种变量之间关系,得出一系列重要的经济理论。在学习时,对经济范畴一定要界定清楚,对图形要知道形成的原因,对经济模型要明白其经济含义。
1.准确理解经济范畴。经济范畴的科学界定是经济分析的前提,如果经济范畴界定不准确,很难进行科学的分析。为此,在教材修订过程中对经济学范畴尽量用简洁的语言界定清楚,有必要时加一点小贴士,以帮助同学深入地理解经济范畴。比如说,什么是需求?如何理解需求?教材中指出“需求是指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对这一概念要有五点理解:一需求是个人的需求,当然还有市场需求;二需求是一定时间条件下的需求,不同时间的需求不同。三需求是在各种可能价格条件下的需求,价格不同需求也不同。四需求是个人愿意购买,客观上真实需要。五需求是个人有购买能力购买。这五点缺一不可,这就是准确的理解。
2.理解图形形成的原因。用坐标图反映经济变量之间关系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特点。运用坐标图时,一定要了解图形形成的经济学原因。比如总供给曲线为什么先平行于横轴,再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这是因为经济运行开始时往往处于未充分就业状态,当扩大需求增加就业时,价格不变国民收入增加,总供给曲线平行于横轴;在接近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产量增加使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于是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当经济已充分就业或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价格提高时,国民收入或总供给则不能增加,于是总供给曲线就垂直于横轴。
3.理解经济模型或计算公式的经济含义。西方经济学中的模型或计算公式是经济变量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数量表现,有些变量之间关系很复杂,但经过科学推断出的经济模型或计算公式能准确地或概括地反映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现举一个复杂的索洛增长模型为例:sf(k)=k+nk。(教材第297页14-24式);式中左端s为储蓄率,f(k)为人均收入,二者的乘积sf(k)为人均储蓄量;式中右端第一项k是dk/dt,是k以t为自变量的导数,是人均资本占有量的增量;n是新增劳动力,乘以人均资本占有量k为新增劳动力的资本占有量。这样索洛模型可以表述为:人均储蓄量可有两种用途:一是为现有劳动力增加资本储备,称为资本的深化;二是为新增劳动力提供资本储备,称为资本变的广化。
六、对相关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对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范畴、定理、规律及模型等,可对相关范畴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加深对其他经济含义及相关理论的理解,并便于记忆。这可能有多种情况:
第一,同一问题不同学派观点的对比。如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技术水平不变条件下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技术进步条件下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增长模型以及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等,如将这些模型的经济含义、变量内容、适用条件等进行对比,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对同一经济范畴、不同变量的对比。如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对比,TP、AP、MP三条曲线共同点都是先从左向右上方倾斜,然后按MP、AP、TP顺序先后向右下方倾斜;MP=0时,TP最大;MP与AP最高点相交。这样可明确了解三条曲线的特征。
第三,对不同范围的相关范畴的对比。如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对比,前者是指一种生产要素不变,另一种生产要素连续增加产生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后者是指两种生产要素同时按比例增加时,产生的报酬变动规律。这就能更清楚地了解两个范畴的区别。
七、联系我国实际进行学习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是研究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管理的政策和经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引导同学们联系实际思考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教材中对某些重大问题增加了一些专题材料。比如专题《树立中国经济理论自信》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前、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学是外国进来的舶来品。新中国成立前是西方经济学,改革开放前是苏式社会主义经济学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和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已逐步形成中国的经济理论,这时才有必要和可能提出树立中国经济理论自信。学习西方经济学应该为了更好学习和发展中国的经济学。专题中对此提出一些要求。再比如专题《怎样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理论是极为丰富的,且不断变化发展的。其中很多内容值得学习借鉴。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我国对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高度概括,是我国对经济转型升级规律性的认识,是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精神实质集中体现在“增速适度、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和民生改善”上,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我们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时,必须联系这些创新思想和对策进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