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网络安全法》提升网络安全水平——网络安全立法的重要现实意义
备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 2016年11月7日,高票通过,将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作为我国首部关于网络安全工作的综合性、框架性、基础性的专用法律,《网络安全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信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网络强国战略、适应国家网络安全工作新形势、新任务,保障网络安全和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网络安全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充分反映出国家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期盼的决心和信心。
《网络安全法》旨在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通过系统、严密的顶层设计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信息安全,它的颁布具有极端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新形势下维护网上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环节。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阵地,是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的关键领域。当前,掌握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日趋重要。我国审时度势,通过立法规范管理网络空间,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顺理成章。
二是始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需要。当下,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网络安全息息相关,但现实的网络环境十分堪忧,网络诈骗层出不穷、网络入侵比比皆是、个人隐私肆意泄露。《网络安全法》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对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网络运营者收集用户信息进行严格规范,最大程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是依法治网的重要保障。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民首先是公民,必然受到现实空间法律约束。近年来,因缺乏法规和秩序而造成的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安全法》的颁布实施从根本上填补了我国综合性网络信息安全基本大法、核心的网络信息安全法和专门法律的三大空白,为我们对互联网实施有效的监管和治理提供了法律准绳和依据,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补充了重要拼图。
四是为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实施“互联网+”战略提供了坚强的保障。《网络安全法》为各方参与互联网的行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准则,为所有互联网参与者规定了明确的权利和义务,使得所有网络行为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使得信息化建设有了安全保障,也为大力推进“互联网+”提供了制度保障。
五是为网信部门发挥职责权限和实施监管明确了法理依据。新颁布的《网络安全法》系统地确立了各个主体,包括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网络运营者、网络使用者在网络安全保护方面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是明确了网信部门的管理责任,指出网信部门作为网络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这也是首次在立法中对网信部门职责权限进行明确规定,使得网信行政执法部门在履行监管责任时可以更为准确地界定权力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