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后续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应关注的几个问题(节选)
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以及人们对于信息技术将对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影响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可以肯定,后续还会不断建设类似于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因此,对于精品视频公开课存在问题的梳理显得很有必要。精品视频公开课以视频资源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呈现学习内容,国家精品课程、微课程、MOOCs乃至SPOCs都将视频资源作为重要的表现方式来完成相关学习内容的呈现,因此,针对精品视频公开课视频资源存在问题的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对于后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也具有实际价值。
(一)对视频资源进行拍摄前的镜头设计
根据电视传播原理,视频的镜头多样并且切换自然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对于精品视频公开课也一样,遗憾的是我们许多课程视频镜头过于单一,并且基本上不移动,切换也很突兀。据此,应该邀请教学设计专家参与课程视频的拍摄,以保证视频的表现力。
教学设计专家参与课程视频拍摄的主要作用有二,其一是教学设计专家可以对拍摄者进行培训。目的是让拍摄者学会在拍摄课程视频的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更多的镜头,并且镜头的过度自然,有中、近、远等多种组合,而不是把摄像机摆在原地一动不动;其二是课程设计专家在视频拍摄之前与课程主讲教师以及课程视频拍摄者进行相应的沟通,沟通的主要内容为拍摄过程中的某些重要环节。譬如,在拍摄师生之间互动的时候哪个机位负责拍摄学生,哪个主要专注于拍摄授课教师。其实,视频资源的拍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有系统里的各参与者密切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建议在视频资源的拍摄过程中有教学设计专家参与,充当协调人的角色,既和授课教师商议知识点如何讲解、用什么方式呈现更吸引眼球,也和课程拍摄者协调如何拍摄的问题。
(二)允许有多种视频表现形式
无论是以前的国家精品课程还是美国的MITOCW以及当前我国建设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乃至慕课,都以视频资源作为主要的载体来呈现教学内容,但是,视频的形式和长度悄然发生了改变。认知负荷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但原则上长时记忆是无限的,学习过程要求借助工作记忆理解和消化学习资源并将学习到的知识信息以编码的形式存储在长时记忆中,要是工作记忆的“容量”超过其阈值,学习将变得无效。因此,过长的视频资源势必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使视频资源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是徒劳无功。另外,资源有效理论同样揭示了人的认知资源即工作记忆,它的容量是有限的,它的主要职责是比较、组织、合成或加工信息组块,受限于其容量,只能即时对7个左右的信息组块进行处理。
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认知资源的占用和消耗的历程,若认知资源“不堪重负”,认知负荷便悄然降临,这种状况下的学习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所以,认知负荷理论和资源有限理论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就是在开发设计学习资源的时候关注工作记忆的负荷,使有限的认知资源更合理地为学习者的高效学习服务,以获取理想的学习效果。
受限于教育部在课程建设标准里视频资源每集30-50分钟的具体规定,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课程视频都比较长。而我们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学习者更喜欢多种形式的课程视频。譬如,可以将较长的视频片段化,即以相关知识点为单位将其设计成微课程,这样更符合学习者的学习规律,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将视频资源内容设计成对话的形式来表现课程内容,也是广大学习者对于课程视频的新期待。在后续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中要鼓励诸如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课程,也要注重对视频内容形式的创新,从而更有利于实现国家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初衷。
(三)为视频资源开发更多的信息化资源
Mayer & Anderson早在1991年就已经通过实验总结出多媒体认知原则,即:学生学习词语和画面组成的呈现比学习只有词语的呈现学习效果更好。录制视频学习资源时也类似,可以适当地选用图片代替大量文字或者在解说中加入动画效果有利于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知识。当前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视频大多是授课教师的一个“实录”,课程视频里,除了教师的画面之外看到最多的就是PPT,连一个多余的动画都没有。这种只用PPT灌输的授课方式在现实的课堂中也只会把自己的学生送到“梦乡”,更别说以视频形式播放供学习者学习了。在拍摄课程时要根据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课程内容表现形式,尤其是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理科类课程,在授课之前应尽可能多地设计开发一些动画类的资源,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呈现知识点,而且作为视频课程其可观看性也大大增强。另外,有了丰富多样的资源形式,在视频拍摄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画面呈现给学习者,不同的资源形式不但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课程内容,还可以吸引学习者的眼球。
(四)强化互动交流
罗瑞兰德曾经提出了著名的问题“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他揭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交流的重要性,也展示了教师通过学习者的学习结果的外显行为来对学习者的学习进一步纠正或者查漏补缺,所有这些都需要师生以及生生平等的交流才能实现。但在现实中,我们的授课教师最多也仅是和个别学生进行眼神交流,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几乎没有。由于教师对课堂的绝对主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基本不可能。
罗瑞兰德的“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揭示了互动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但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大多数只有教师的满堂灌。要录制体现出与学习者互动的视频课程,就要先从传统课堂下手,在授课教师教授课程的时候就特别关注师生的互动,甚至专门留一定的时间供学生讨论。通过访谈发现,视频学习者也希望看到视频里面的师生互动甚至学生之间的讨论,因为他们认为,看别人的回答和讨论也是很好的学习过程。Cheung等人指出,学习者可以借助社交网站发布自己的想法、链接,在学习别人发布的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分享,这有利于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爱课程”网络平台上也专门设计了“课堂互动”模块,遗憾的是学习者基本没有使用。随意浏览很多课程的“课堂互动”里的评论,发现里面的评论大多是对课程主讲教师的赞美之类,也有少数在里面提出了自己的学习疑问,但是没有一个教师对问题进行了解答。
这说明教师没有参与其中,因此,这种线下的互动也就不存在了。实际上,建立互动的可行性是很高的,例如,可以让课程的主讲教师在“爱课程”网络平台上发布相应的公告在特定的时间和学习者进行交流,这样势必会吸引大部分学习者参与讨论,进一步夯实他们所学的知识。也正如维果斯基所言“个体的认知结构是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因此,个体对知识的深入理解离不开人与人之间思维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过程。
(五)严格筛选视频资源主讲教师
在浏览课程主讲教师的个人资料时发现,他们基本都是相关学科的知名专家教授,其中不乏两院院士。遗憾的是,很多老师在视频中的表现就不那么抢眼了,主要的问题有镜头恐惧症、不用普通话、授课声音太小、衣着随意……总之,许多课程主讲教师受制于自身和客观的不利因素,再加上“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压抑沉闷。所以,在录制课程视频的时候务必要精心挑选教师。在课程的评审过程中要在主讲教师名气和视频表现力之间找到平衡点。我们的调查表明,科研做得好的教师并不一定适合在镜头面前拋头露面,有的教师可能科研做得不甚出众,但却能讲出有吸引力的课程。就像演员,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演员。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一种为学习者服务的学习资源,即是为学习者服务的那就需要关注服务对象(学习者),视频资源的制作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口味”。为此,对于学习内容呈现主要载体的教师要严格筛选,具备相应的像演员一样的演绎素质,更好的吸引学习者,为学习资源的大范围传播服务。譬如,于丹老师主讲的“千古明月”,光语言的抑扬顿挫,引经据典,就汇聚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再加上于老师深谙网络传播规律以及个人魅力,使得该视频广受好评。对于文学、历史、生活类课程视频的组织,倡导、鼓励教师进行类似演员表演的形式来呈现学习内容,也就要求主讲教师脱离PPT等辅助性材料,熟悉课程内容,可以自由发挥,把讲课转换为讲故事,带给学习者更“舒适”的学习体验。
另外,授课教师要大胆发掘个人特长,在镜头前放开手脚,譬如,语言节奏的抑扬顿挫以及夸张的表情等,这些都较好地迎合了读图时代人们对直观的、直接接触的诉求,也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为筛选出“优秀”的主讲教师,在课程录制之前要组织相关专家和学生,对教师在镜头前的与表现力相关的素质进行评价,专家和学习者普遍不认同的不建议其申报精品开放课程。为切实落实该措施,专家要在相关的评价表上签字,相信这样挑选出来的教师应该能胜任相关课程视频资源的录制。
(六)规范视频资源的拍摄制作
视频资源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的视频资源大多制作粗糙。以精品视频公开课为例,调查发现已上线的课程大多是在教室里拍摄的,后期的制作也比较粗糙,为此,我们认为,应该分别从拍摄和制作两个环节,来保证课程视频的拍摄和制作质量。
1.“量身打造”视频资源的拍摄教室
在普通教室里拍摄的视频资源,其质量受到光线以及相机机位等的制约,视频表现力总体上比较差。我们所看到的很多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背景不是黑板就是窗帘或者墙壁,这样的视频背景不能带来舒适的视觉感受,受其影响,视频对学习者的吸引也大打折扣。要拍摄高质量的课程视频,必须要“量身打造”拍摄场地,对于学校来讲,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专门布置一间大小合适的教室。布置的重点是对墙壁和主摄像机背景的“化妆”,墙壁可以用单色纸覆盖,主摄像机的背景可以制作成以课程名称为体的海报,通过对教室最简单的“化妆”,拍摄出来的视频效果将大大提升,视觉冲击力明显増强。此外,在视频拍摄前务必要根据教室(场地)的特点调好摄像机的机位。
2.课程视频制作时强调电视表现手法的应用
在课程视频的制作中恰当地应用电视表现手法,是为课程视频表现力、视觉冲击力锦上添花的重要途径。对样本视频的浏览发现,片头片尾是现成的,视频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剪切,连特效都很少。在视频资源的制作中,借助字幕、图片、视频等电视手段,可达到对授课教师的形象包装、语气的塑造等目标,这对刺激学习者的多种感知大有裨益。授课教师也要塑造和包装自身在镜头前对于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手段,像演员表演似地讲授课程内容,譬如,教师能自然地借助有声语言和无声的表情来呈现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语言节奏的抑扬顿挫、比较夸张的表情等来増强课程视频的感染力。另外,在视频资源制作的过程中,适时添加形体动作、服饰道具等非语言符号,既能使视频画面饱满、视觉冲击力提升,也迎合了读图时代人们对直观的、近距离接触的新诉求,拉近了课程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达到更理想的传播效果。
( 作者 胡俊杰,单位兰州财经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