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上)
人才培养是应用型大学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应用型大学的“生产端”主要供给。调研发现,目前应用型大学在专业结构、质量结构、素质结构方面存在诸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致使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效率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
应用型大学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从供给侧推进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党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的重要理论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无疑为应用型大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与经济改革相似,高等教育同样存在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改革两大任务。应用型大学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特别是为各行各业提供一线人才和技术服务,属于社会供给侧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国家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服务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智力供给和支持任务也空前繁重;对社会、城市和民众凝练及传播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精神动力和新的文化风尚的要求也不断高涨。所有这些都为应用型大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1.应用型大学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
调研发现,目前不少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模糊,对自身的办学使命认识不清,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都存在着结构性问题,这正是造成应用型大学供需不匹配的主要原因。
人才培养的低效和同质化
人才培养是应用型大学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应用型大学的“生产端”主要供给。目前,应用型大学在专业结构、质量结构、素质结构方面存在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致使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效率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人才培养专业结构方面,应用型大学设置的部分专业与行业产业发展实际相脱节,人才输出同质化倾向严重;且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发展新需求。在人才供给质量结构方面,应用型大学现有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无法达到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技术管理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兼备的高要求,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发展对人才供给的高质量要求。在人才综合素质结构方面,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操守。但据调查,2014届大学毕业生中毕业半年内离职率高达33%,离职人群中98%系主动离职,其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薪资福利、工作压力等所致,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重,缺乏“吃苦耐劳”的传统精神和现代企业所需的“工匠”精神,更缺少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短视和功利化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应用型大学的重要职能,但目前应用型大学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存在短视和功利化现象,制约了应用型大学的社会供给能力提升。
一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定位不够明确。部分应用型大学没有明确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供给定位,找不准服务地方的切入点;没有明确所在特定区域的服务定位,找不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偏低。2015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应用型大学每年有相当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但其科技成果转化率同样处于低水平。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2.10%,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但是,目前应用型大学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仍然侧重于所谓的学术水平,对技术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注不够,导致科学研究缺乏对技术成果市场转化的可行性分析与预测,大量科技成果“沉睡”在实验室里,造成巨大浪费。
大学文化建设的失衡和封闭化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重要软实力。目前,应用型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立德、重技术轻人文等现象,大学文化建设往往被弱化,对社会的创新思想和文化精神供给有限,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偏弱。
目前,不少应用型大学对自身文化建设的使命缺乏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重视不够,在教育内容上,重视专业性,忽视通识性;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批判精神和创新创造;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素养的培育。忽视应用型人才成长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工匠精神,不重视同地方文化的融合,没有积极发掘和弘扬地方文化的内在精髓和现代价值,进而发挥自身在服务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传承、创新和引领作用。
2.应用型大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调研表明,不少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模糊,存在着供需错位的结构性问题。应用型大学必须顺应改革大势,重新聚焦大学使命,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抓住机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正彰显有特色、地方性等应用型大学应有的特质,实现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应用型大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通过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应用型大学的供给侧改革,同样必须抓住改革的关键环节。社会的需求是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根本且永恒的驱动力,当前应用型大学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恰恰是与地方社会需求脱节。应用型大学要在真正了解地方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结构调整推进供给结构优化,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提高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更贴近大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实现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增强应用型大学的人才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应用型大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驱动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从生产端入手。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每一次的科技和产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创造出难以想象的供给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应用型大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样必须依靠创新来驱动。应用型大学肩负创新的重要使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在进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并进一步创新技术转移的机制和渠道,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推进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曹雨平:江苏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