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与教学的转变
自从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以后,国开也在探讨互联网+教育的问题。互联网+究竟会对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互联网+也会对我们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产生巨大的冲击,要求我们做出改变。我认为,对于国开来讲,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要跨越三个门槛,实现三个飞跃。
一、互联网+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1. 互联网+的特点一般来讲,互联网+有六大特征:
一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
二是创新驱动。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
三是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会是很大的不同。
四是开放生态。关于互联网+,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
五是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
2. 互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
互联网+教育正在改变着当前的教育。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 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的结果,将会使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
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
二、互联网+教育对当前教学的冲击
互联网+教育对当前教学的冲击不仅是资源的建设与资源的呈现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建设MOOCS课程、五分钟课程以及微课、数字化教材等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认为还有两个最主要的方面,一是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方面,这方面国开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另一个方面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教学组织与管理方面的变化主要应当适应互联网的要求,互联网在信息共享、数据处理、超强的时空观以及虚拟现实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在这方面国开要做的事很多,包括教学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公文流转的再造,各种文件的存储、整理以及各种会议、审定意见的填报过程等都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改造。核心是改变传统的纸质思维模式。
这里想着重分析一下教学关系的改变。我认为教学方面的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将发生变化,前三代教育不论是以书本为核心、以教材为核心还是以教育辅导和案例导入作为重要方式,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即使是国开所制作的各种资源,实际上都是以面对面为基础的。互联网+教育将改变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由教师板书(电子文档、PPT)的方式向微信、QQ、邮件等方式转变,由资源开发与制作(录像、视频、MOOC等)等知识传输式向引导式、评价、建议、提问、研讨等转变。教案的形成过程不再完全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是由教师事先准备和学生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完善的。
第二,学生的来源、基础、经验等不再整齐划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组织教学将发生新的变化。不同的经验、不同的基础对于接受知识的角度和方式会有所不同。普通高校的学生是通过高考选拔的,在基础、年龄段以及经验方面比较一致,而在互联网+的条件下,学生来自不同的行业、年龄段也有较大的差距,经历更不相同,特别是在网络条件下,每一次课的参加者都可能不一样,因此要求教师准备课程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学习对象,随时调整教案,要用学生能够理解和容易切入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展开和编排。要充分利用不同类别学生的差异来开展教学。
第三,要从建设资源向对引导学生对资源的应用转化。国开在资源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互联网+的条件下,建设资源虽然仍然很重要,但这是不够的。国开信息管理处的蒋国珍在年终总结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了分析,其中本人负责的课程《企业战略管理》网络课的应用中,学生对于资源的使用情况比较一般,而对于围绕资源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案例、讨论等参与的热情度却很高。我认为,资源本身是有结论的,仅仅教给学生资源本身的结论是不够的,而基于资源所要求的认识能力、行为方式等才是教学的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掌握知识为目的的学习,要求我们要对资源内容进行充分消化,以用资源作为组织教学的基础,把死的资源变成活的资源。
上述这些变化,要求作为教师,要对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理解产生质的飞跃。
三、我们的对策:跨越三个门槛,实现三个飞跃
1. 跨越学生门槛,实现从“教的明白”到“明白的教”的飞跃
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门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虽然在身份上变成了教师,但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仍然是学生式的,即理所当然地认为凡事会有人安排好,而且理应安排好。在教学中表现为较强的接受能力,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只思考和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对于所负责的课程,无论是课程的知识点,还是课程体系,想当然地接受已定型的教材,接受主编的理论体系。在教的方面,其出发点和理想就是再现教材上的内容。至于内容的重要程度、则只能根据自己在学习中的感受决定了。至于课程的现状怎样,合理与否,内容如何安排基本上还来不及考虑,最大的理想就是“教明白”。
要想跨越这一门槛,应力求做到“明白的教”。所谓明白的教,就是能够对课程的总体框架有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哪些是重要内容,在什么层次上重要,知道所用的教材的优劣,知道哪些内容应当纳入本课程,哪些内容不应当纳入本课程,知道归属于本课程的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些内容符合生活实际,哪些内容还与生活实际不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能正确回答才能做到“明白的教”。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飞跃。实现这个飞跃的标志就是要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
2. 跨越传授门槛,实现从固定框架到自由框架的飞跃
跨越了第一个门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可以说已经对自己所负责的课程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能够对市面上的同类教材进行客观的评价,对类似的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够兼收并蓄。这一阶段的教师能够自主地组织一门课程的教学,指导其他教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同时能够自觉地收集实践中的案例,将实践中的问题恰当地融入自己的课程体系中。对于一门课程的内容,知道哪些是主干知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必备的,哪些是可选择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和学习需求,组织不同详略程度的教案和教材。这一阶段虽然有很大进步,但还是固守固定的教学内容框架体系,可以说是被动地讲授一门课程,在固定的框架下组织教学,是以传授为主的。
在这一阶段,有些教师开始用心去审视课程的内容结构,分析哪些内容和模块可以独立存在,哪些模块必须依赖于其他模块,然后尝试用不同的主线去串接和组织这些内容和模块,从而达到一种对课程的全新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讲解课程,这就实现了从固定框架的教到自由框架的教的飞跃。对于在互联网+的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知识点开始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我们非常重视课程的教学设计,也花很多时间分析学生的需求,特别是互联网上学生学习的特点,分析课程的特点,分析资源在不同介质下的呈现特点,但总是不尽人意,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课程应该有的内容和体系把握不大,对于课程各模块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楚,心中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课程体系,头脑里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框架体系,教学设计受制于这个固定的框架,因而不能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认知习惯重新搭建课程框架。因此实现从固有框架到自由框架的飞跃非常重要,它能够让你驾驭课程而不是让课程驾驭你。
3.跨越讲授门槛,实现从复杂的教到简单的教的飞跃
能够自由地驾驭课程,就能够知道该讲什么,用不同的媒体该如何讲,也能够游刃有余。这时,教师不仅能讲清教材中的道理,能够从任意的知识点入手组合课程,而且能够结合互联网,有意识地对课程理论进行应用,这一阶段我们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理论的发展,前沿知识的动向,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向生活和实践,用自己的理论知识解释、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对生活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完善自己的学科体系。这一阶段的教师不再满足于将自己的知识和理论传授给学生,而是在讲授一门课,研究一门课。这一阶段,教师被大家认可,得到学生的喜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有学问的人”。
达到这一阶段,仍然有进一步提高的余地,才能适应互联网+的要求。由于这一阶段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又有丰富的实践素材,因此每谈到一个问题都可能滔滔不绝,感觉总有说完的话,讲不完的细节和体会,无论是讲授的深度还是广度都很丰富。如果需要提高,我觉得就是要把重点放在如何用简单的语言、简单的图表、简单的故事将课程的内容,特别是庞杂的体系表达清楚,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迅速入门,同时唤醒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基础和经验来理解课程的理论和知识。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知识变成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东西,让知识成为看得见、用得到的财富,而不再是文凭的一个筹码。
总之,互联网 + 要求我们对于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利用互联网推送知识,而是要利用互联网研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探讨知识与学生的工作生活相结合的方式。一味追求互联网技术,一味追求教育技术以及教育技术产生的教学形式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对教学本身的属性和教学的目的深入思考和探讨,才能在互联网 + 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飞跃,否则互联网 + 有可能演变为一种流行的时尚,很快就会失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