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构建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核心竞争力
2015年,“互联网+”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热词”。这个“加号”,既有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整合、叠加的表层含义,也有通过互联网提升原有业态、实现转型升级的深层意味。当大家目睹着一个个行业被互联网所颠覆或改造,不禁会自然地想到,互联网是否会颠覆教育行业,特别是本身就与技术密切相关的远程教育行业呢?
即使“颠覆”有危言耸听之嫌,但是变革恐怕是我们必然的选择。在广播电视媒体时代,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拥有得天独厚的媒体传播途径和政策保障,形成了比较独特的竞争优势。当技术演进到互联网时代的早期,由于技术门槛的降低,普通高校已经可以通过网络教育的形式涉足远程教育领域,成为行业中举足轻重的竞争者;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也通过开放教育试点,借助遍布全国的办学系统,构建了独具特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和服务模式,迅速地扩大了办学规模和效益,成为我国远程高等教育中规模最大的正规军、主力军。当时间的车轮转动到2015年,我国的互联网人口已经高达6.88亿,移动互联网人口达6.2亿,网络的门槛似乎已经不成为一个问题;普通高校特别是顶尖高校通过MOOC运动的开展,通过互联网积极投放教育资源、扩大办学影响力、扩展办学规模和方式,并和互联网巨头开展合作,提供课程、服务、证书乃至学位。此外,国家已经放开网络教育办学的审批权,并启动开放大学1+5的试点,在政策层面也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冲击。这些发展趋势对于正处于转型中的云顶yd7610检测中心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每一个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的员工都不得不思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应该怎么发展这种竞争力?
通过这几年在教学岗位和管理岗位的工作经历,我越来越感觉到,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资源整合、业务重构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通过互联网更好地整合和配置资源,发挥我们自身国家级平台的优势,可能是在短期内保持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夯实大学的基本建设,培养一批懂学科、懂学生、懂教学的教师和配套的管理、服务队伍,是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发展核心竞争力,保证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声誉的关键。
一、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突出平台建设思路
电大系统是行政管理色彩特别浓厚的一个办学系统,特别是中央电大,一直以来承担了教育管理部门的行政管辖职能。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难免会有比较浓厚的管理思维和工作惯性。但是在当前环境下,地方办学机构已经有了多样化的选择,有网院、有奥鹏、有高职,以后可能还会有希望开展网络教育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与他们开展合作;再加上整个教育改革简政放权的大背景,如果我们继续以管理思维为处理各种问题的主线,恐怕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总部的整体思维模式可能需要一个比较大的转变,即从指令式的管理思维模式和以钟表为隐喻的机械式系统,向平台式的服务思维模式和以生命体为隐喻的生态式系统转变。与其说各级办学机构是云顶yd7610检测中心这个“钟表”上的“齿轮”和“螺丝”,倒不如说是在云顶yd7610检测中心这个大舞台上充分发挥能力和自主性、一边竞争一边合作的演员、舞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各级办学机构不把自己当成为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打工”的业务员,而把自己视为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的一份子,把参与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的体系建设与自身的发展更密切的结合起来,共同形成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和办学平台。
这种转变意味着我们要更多的倾听和适应自下而上的需求和变化;意味着我们要在一刀切的管理思维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之间找到更恰当的平衡点;意味着我们要把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投射到教学一线,建立起完整的需求感知-问题反馈-问题修正-提升满意度-有效激励的快速循环机制。当我们能够真正把视角下移,坚持群众路线、问题导向,我想很多看似纠结的矛盾其实是能够找到合理的解决路径的。
我个人认为,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应该在“六网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加强服务末端到管理顶层的信息透明度,一方面通过实地教学检查、网上教学检查、信访、远程接待中心收集和梳理来自一线的问题和诉求,通过技术手段上建立更好的问题反馈、任务流转、报送、反馈的回路,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问题解决、督办的机制,快速解决能够处理的问题,集中研究处理需要解决的重大和复杂问题,对于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重要问题形成统一的反馈意见,切实加强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总部为办学系统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让参与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建设的分部和基层单位切实感觉到总部在大的平台建设上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服务保障,能够充分关注和积极响应一线的实际诉求,为他们解决困难和扫清障碍,使他们能依托这个大平台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分部和基层办学机构对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的归属感。
二、从资源共享到服务能力共享,回归教育的本质
中央电大的一大传统优势是资源建设和共享能力。通过30余年的办学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建设经验,培养了较强的资源建设能力,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资源分发、共享体系。但是这一优势无疑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资源开发门槛的降低和日益增多的竞争者涌入而难以维系。可以想象,当互联网上的MOOC、SPOC等各类课程资源极大丰富以后,任何一个办学机构都可以通过开放的课程资源和平台快速构建起一套课程体系和资源分发体系,即使我们的资源建设能力再强,也无法与全世界所有顶尖高校的合力相匹敌。
然而,是否拥有了高质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就能构成一个远程教育机构的基本盘了呢?诸多研究和实践都证明了,仅有学习资源(学习材料)并不能保证学习的发生,最顶尖的教授、投入极高的经费制作的MOOC课程,其完成率也很难超过10%,大部分只能保持在5%左右。反而一些在线课程,即使资源很简单,甚至只有一些参考书和网络资源链接,但是通过设计完善、执行有效的在线师生交互和支持服务,也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验证了教育学里关于教学本质的一个论断:教学的本质是人和人的交往。脱离了教育者人性的因素,仅靠物化的学习资源,很难保证学习的发生和教学的效果。这就是大学与出版社、视频网站的本质区别。
因此,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如果是一所建立在“云”上的大学,那么这朵云应该绝不仅仅是资源共享的“云”,更重要的是成为一朵服务共享的“云”。在这朵云上,允许来自办学体系各个层级的服务提供者根据一定的服务标准和流程,在“云”中向有服务需求的学生提供学术或非学术服务,并获取与之对应的服务回报。不同服务主体和角色不再是固化在特定的机构或者办学层级上的,这些来自不同机构的服务主体所提供的服务能力可以在整个服务体系中顺畅的流动,“以有余而补不足”。
以提供学术支持服务的教学团队为例,我以为,理想的网络教学团队应该建立起一种学术自治、能上能下的流动机制。通过互联网动态调配师资,解决师资分布不均、基层师资匮乏的问题;并通过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方式,让优秀的教师能在团队中脱颖而出,通过互联网服务于更多的学习者。同时,教学过程中的诸多环节,也不一定需要一个辅导教师从头到尾的包打天下,上辅导课、批改作业、组织网上讨论、提供答疑解惑等不同的教学服务完全可以由教学团队中的不同角色实施,或者建立轮值服务的机制——这些想法已经通过网络核心课程的试运行和网络教学团队的试点得到了局部的验证。这种支持服务模式不再是把学生按所在区域、层级分配给当地教师的机械模式,而是通过互联网让教师群体协作起来,作为一个团队为学生群体提供有效服务的生态系统模式。
与此同理,非学术支持服务也可以进一步细分:哪些类型的支持服务可以通过远程和互联网跨区域提供,哪些服务一定要在线下向学生提供,哪些服务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机制提供而不一定由人提供,它们如何共同组装成一个完整的服务流程和一致的服务体验?我想,管理支持、技术支持、情感支持等诸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只要在整体结构上改变各层级和机构各自为阵的机制,建立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补位、协调统一”的支持服务运行机制,很多工作都能找到新的突破口,打开全新的格局。
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从学生的服务诉求角度分析,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的360万学习者其实需要的并非同质化的服务。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以考试过关为主要目的,有的学生希望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有的学生还希望获得好的学习体验、认识好的老师和伙伴。当我们的技术环境和支持服务体系能够比较清晰的获知和挖掘不同学习者的需求类型时,是有可能为其配置不同的服务资源的。这种有针对性的、按需生成服务模式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好的学生满意度,从“有教无类”发展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还能更有效率的投放服务资源,有效的控制整体的服务成本。
当然,要实现这一愿景,要解决诸多复杂的问题。例如需要建立根据实际服务能力和效果动态流转教学经费的机制,需要向一线教学和支持服务加大投入、革新管理和评价机制,需要强大和灵活的技术平台,需要建立学术、非学术支持服务的标准化体系等。但是,这一套完整的体系一旦建立并通过条、块、点的办学体系顺利运转,将会成为其他任何办学机构都难以效仿和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三、培养云顶yd7610检测中心自己的网上教学名师队伍
毋庸置疑,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教师。由于历史的因素,在30余年的办学过程中,我们虽然有办学规模和影响力巨大、教学质量也受到普遍认可的黄金时期,但是并没有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符合学校长期发展的教师培养体系和路径,没有发展和培养出属于自己的、成规模、有梯队的学科专家和教学名师队伍。当政策环境发生波动时,我们往往会受到其他办学机构乃至办学系统中地方电大的极大挑战。现在我们已经看到,有的地方开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通过多年的开放教育办学积累和高职办学积累,其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已经不输于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总部,如果我们自己的教师队伍无法找到一条快速发展、培养的路径,从长期来看,恐怕难以统筹全局。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优秀的教师是有极大地口碑效应的,能够在网上吸引学生的优秀教师将是远程教育机构最大的品牌保证。我们固然可以借助社会资源实现名师名教,但是这条路径对任何一个远程教育机构而言都是开放的,并非我们独特的竞争力。我以为:在竞争空前激烈的时期,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支懂学科、懂学生,并且懂得在互联网上开展合作教学的教师队伍;并逐步建立起稳定、成熟的师资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积极稳妥的扩大教师队伍数量、提升教师水平,为教师提供学校发展与个人发展能够紧密结合的成长路径,逐步确立行业中教学和研究方面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至少在大规模协同开展在线教学的方面,没有第二家机构有云顶yd7610检测中心这样的天然优势,这应该是我们需要快速建立行业声誉、扩大业界影响力的领域,学校应该要在相关领域的专业建设、培训项目、教学、科研投入上有更大的支持力度和具体举措。例如:针对六网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学校层面建立面向系统的专项研究,吸收全系统的教师、研究者和管理者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对于网络教学团队、网络学习支持等需要办学系统协同参与的工作,从总部层面带头加大面向教学过程的投入力度,并统筹分部积极参与相关建设;大力推进在线教育专业硕士的建设工作,等等。总之,在名师名教的结构上,要尽快的增强云顶yd7610检测中心自身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底气和社会上的名师、专家对接,才能够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统领全局。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当前时期,云顶yd7610检测中心需要开展主动积极的变革,在总部建设上强化服务思维和平台意识,在系统建设上建立能够实现服务能力共享、动态服务资源投放的开放灵活的服务体系,在内涵建设上强化教师队伍培养,特别是网上教学名师的培养,形成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的独特的师资优势。这样的话,我们将有机会逐步建立起支撑学校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互联网 + 的浪潮中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不但可以“做大”,还能逐步“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