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建设形势下高校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自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至今,我国高校基本上经历了校园网络建设、以管理信息化为核心的数字校园建设几个阶段。大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包括建成了较好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多媒体教室、各类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资源平台,积累了较多的信息资源,制定了一些信息化建设、运维和管理的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定的管理体制机制,等等。近些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概念或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国家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在高校信息化领域,一些技术专家、教育信息化研究人员纷纷提出“智慧校园”、“互联网+智慧校园”的概念,认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应该或者已经进入到了新的阶段。
智慧校园的内涵特征
许多论文认为“智慧校园”的概念来源于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之后有学者将其引入到教育领域,提出“智慧教育”和“智慧校园”的概念。然而,通过总结众多研究智慧校园的论文可以发现,大家对其定义、内涵、衡量标准的认识尚且不统一明确。
从总体上看,本文认为清华大学蒋东兴等提出的“智慧校园”的内涵和特征较全面,即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它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感知、商业智能、知识管理、社交网络等新兴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
相对于数字校园,高校智慧校园有:互联网络高速泛在、智能终端广泛应用、团队协作便利充分、集体知识共生共荣、业务应用智能融合、外部智慧融会贯通 6 大特征。
智慧校园的体系架构分析
许多论文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架构进行了探讨。
冀翠萍提出的智慧校园总体架构从下至上分成网络平台、数据基础、服务支持、智慧应用、信息服务等 5 层和安全保障体系、运维支撑平台;
王燕提出的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包括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和服务层等 5 层和信息标准与规范体系、运行维护与安全体系;
刘敏斯等提出的高校智慧校园总体架构分为基础设施层、应用支持层、业务应用层、终端展现层等 4 层和信息标准与规范体系、运行维护与安全体系;
蒋东兴等提出的高校智慧校园体系结构图包括智能感知层、网络通信层、大数据层、智慧校园应用层、自适应交互平台等 5 层和支持保障体系。
从这些设计架构可以看出,大家对智慧校园的层次划分上虽有差别,但大致相同。对比数字校园的架构,智慧校园突出以下方面的建设内容:
(1)智能感知部分的建设。即物联网建设,主要目的是收集校园环境中的各种数据,以便进行识别、定位、监控、追踪、以及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
(2)无处不在的校园网络建设。强调校园网的便捷快速、全覆盖、安全稳定、开放。
(3)智能融合的业务系统建设。数字校园建设阶段应该完成各类业务系统的建设、数据的统一共享,而智慧校园在这方面强调的是信息系统架构的开放性,可以实现业务的个性定制、主动推送和智能推荐。
(4)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数字校园阶段积累的数据主要是结构化数据,主要用于查询、统计分析,智慧校园将更强调各类数据的全面收集、存储和分析,特别是利用大数据处理工具进行高层次的辅助决策。
(5)移动互联化建设。各类信息服务的提供应优先考虑移动端获取,利用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工具)提供服务将成为重点
新形势下高校信息化面临的的挑战
通过对智慧校园的内涵特征和架构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绝大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仍处于数字校园建设,简单的说即:依托完善的校园网络基础平台,通过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不断提高高校在管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各项工作的效率,优化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正如诺兰模型所提出的,组织信息化的发展将经历初始、传播、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这 6 个阶段,且各个阶段的界限不会十分清晰。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正处于从集成到数据管理这一过程。纵然一些高校已经宣称实现了智慧校园的建设,可能“智慧”的程度依然不够。作为一般的高校,应根据技术发展的程度、结合学校实际,拟定实现“智慧校园”的路径。但无论如何,本文认为各高校都需面对以下方面的挑战:
(1)校园网络建设。虽然在之前的建设中校园网络基础设施一直是各高校的重点之一,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师生用户的网络需求出现新的需求,特别是对无线网络的全覆盖、高速、稳定。因此校园网络建设将继续成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部分高校已经针对校园网的有线无线一体化进行改造设计,力图建设全校架构的校园网。
(2)信息系统建设。经过多年的数字校园建设,各高校或多或少都建设许多业务系统。然而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仍将是下一阶段的重点。除了技术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很多系统虽然已经建设使用,但无论是功能还是数据都是基于各自业务范围的,难以从根本上实现业务的融合和数据的统一共享。
(3)信息安全工作。随着技术的发展、应用,学校的各项工作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系统,虽然高校的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比不上企业对技术的依赖,但安全问题一旦出现将带来各种不良影响。近两年来,国家、教育部、公安部以及各学校都逐步加强了信息安全方面的工作。新形势下,高校应重视信息安全工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安排保障机制,投入适当的保障资源。
(4)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很多人意识到,数字校园主要完成的是校园管理的信息化。虽然近几年来慕课的发展气势如虹,但信息技术对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支持仍然是比较粗浅的,难以称得上实现了教育改革。因此,无论是信息化建设部门,还是教育技术研究人员,都需进一步研究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这对信息化建设部门尤其是挑战。
( 5 )人才队伍建设。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无论是校园网络、 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还是用户服务、新系统建设开发工作都将越来越多。纵然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将一些用户服务、网络运维的工作进行服务外包,但是大家都比较认同学校信息化需要有一支技术过硬、人员稳定的队伍。然而,受限于高校的机制体制,信息技术岗位在高校的发展不受青睐,很多高校面临难以招到优秀人才和培养的优秀人才难以留住的问题。因此,新形势下,如何进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也将是各高校面临的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