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云顶yd7610首页地址

好大学在线: 推动不同类型高校的混合式教学-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时讯网

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深度观察

好大学在线: 推动不同类型高校的混合式教学

   作为国内几大MOOC平台之一,如今,好大学在线已经探索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了合作建设MOOC、协同运行MOOC的教学管理机制,通过选课与开课学校之间的协同,实现学分认定。这一运行模式得到教育部及选课学校的高度认可。

MOOC平台不宜过多

在我国MOOC发展过程中,MOOC平台发挥了很大作用:它提供了课程在线运行的基础设施;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学习条件及资源获取途径;为教师提供便捷的教学管理工具,包括教学进度及各项教学活动安排等;为管理者提供传统课堂所缺乏的教学运行数据。

但是,采访中,上海交通大学慕课研究院院长江志斌指出,“MOOC平台并非越多越好,美国的MOOC平台只有三家,其中Udacity开始转型做专业在线教育。因此,国内MOOC平台在数量上也不宜过多。按照整体学习者规模来算,每个平台可服务1000-2000万学习者,MOOC平台应控制在3-4个之间。各高校可以拥有自己的SPOC平台,而不是MOOC平台,其主要服务对象是本校学生和老师。各省市MOOC联盟或高校的SPOC平台应与这3-4个大平台合作甚至作为其用户。”

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应用模式

与此同时,通过观察好大学在线的实践,记者发现,MOOC在一流大学和普通高校中的应用有所不同。

一方面,一流大学通过MOOC实现优势学科互补。举例来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都是国内一流大学,通过选修MOOC,弥补了两所高校在通识教学方面课程资源的不足。截至201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好大学在线学习获得学分7131人次,在国内高校中领先。

另一方面,与传统课堂融合,一流大学通过MOOC实现校内混合式教学。不同课程应用模式有所差别。上海交通大学首批建设的二十多门MOOC课程在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混合式教学。据悉,效果很好,经验已经得到推广。

相形之下,普通高校主要是利用MOOC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服务,通过线上运行,提高课程选修率。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采用一流大学的优质课程资源进行教学重构,困难的内容适当调整,部分内容增加校内教师的讲解,将一流大学的优质课程资源融入本校课堂;开发自己的在线课程,并在校内的SPOC平台发布,引导校内学生通过线上SPOC学习、线下翻转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建设一批特色课程面向国内高校进行资源共享。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课程或专业,这类课程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推向社会,让更多的学习者选修。

合作建设MOOC协同运行MOOC

作为公认的国内较大的MOOC平台之一,好大学在线由上海交通大学搭建。自20144月上线以来,已由中国一流大学开设并运行课程461门,目前,在线运行课程近200门,主要由中国一流大学或特色大学提供。用户以高校在校生为主,全国400多所高校的100余万次学生在平台上以学分或兴趣模式学习,其中,近15万人次获得学分。值得一提的是,以兴趣修读为指导的社会学员比重在持续上升中。

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

模式,建立了合作建设MOOC、协同运行MOOC的教学管理机制。与CourseraFutureLearn等多个国际MOOC平台合作,将我国的优质MOOC课程推向全世界。

据江志斌介绍,高校与好大学在线的合作主要以签署开课协议及选课协议方式进行:开课学校与平台签署开课协议,保证课程的在线高质量运行,每门课程配备助教,教师与助教一同完成线上教学;选课学校与平台签署选课协议,只有签署合作协议的高校才能认定学生修读的成绩及学分。

其中,开课教师通过平台面向学生服务,学生通过平台完成课程的线上学习,以及线下翻转课堂和期末考试。好大学在线向国内高校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及教学服务,保证每一位选修的学生都能在线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

满足要求的学生可以参加由好大学在线或开课高校组织的课程测试,测试结果与线上成绩整合即为最终成绩,由选课学校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学分认定。

针对管理和应用难题高校应制定细则

MOOC虽然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等特征,但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了种种问题。

首先,各高校针对MOOC的管理不一,部分课程仍以建设为主,教师不参与课程的运行,或参与运行的时间甚少。再加上国内的MOOC平台繁杂,一门课程在多个平台运行,各平台不同的运行模式分散了教师的精力,从而导致在线运行与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其次,高校在MOOC应用方面存在差异,MOOC通过共享模式进入选课院校,却很难与传统课堂融合进入开课院校。很多高校建设MOOC主要用于服务国内其它高校,本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却很难开展。高校关于翻转课堂及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管理办法尚未落实。

针对这两个问题,江志斌认为,各高校应制定大规模在线课程的建设及管理细则,明确学习者通过在线课程学习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鼓励教师开展在线课程的建设及运行,对教师的投入给予工作量的认定。同时,认可教师在校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