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乔布斯之问:以什么衡量教育信息化作用(下)
四、信息技术何所用
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具有多层次性。一般而论,信息技术可以体现出三个层次的教学作用。而教育技术所追求的应该是信息技术深层次的教学价值。那么,通过对三种教学作用的阐述,可以了解到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深层意义。
首先,信息技术能够改变教学面貌,也就是形式的改变。例如目前出现的“未来教室”,花样翻新的学习工具等事物,就属于形式的改变。做到形式的改变,使参观者见了之后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新鲜感或震撼感。这里需要对教学中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进行讨论,内容与形式相比,内容为王。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学的最大成功应该是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与消隐教学工具,学习信息的载体越被“忽视”,证明学习过程就流畅,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如同学生使用钢笔记笔记时,钢笔已经完全被学生所“忽视”,它成为了注意的背景,而不是注意的对象。当学生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内容的载体上时,就会注意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再者,如果信息化教学产品的趣味性过大,形式化的新异刺激过强,也会对教育性产生消极影响。
其次,信息技术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授方式,进而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这种改变的积极作用在于能够提升人类学习和教授活动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帮助师生解决困难和问题,提升师生教学活动的质量或学业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数字化生存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字化土著性。
再次,信息技术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信息技术在改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以及思维方式方面具有超凡的力量。它能够在审辨思维、创造性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等诸多方面帮助学生获得进步。信息技术之于教育教学,应该在于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学习者正常的发展。什么是正常的发展?就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解释和重新组织已有经验,而不是简单地、无批判地吸收他人的想法,最终使学生形成新观点、新思想,发现新内容。人的发展有自身的法道,即遵从人的自然本性而成长。因此,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按照学生的自然本性去做,不能以少数人的意志为左右,更不可仅靠主观外力强加干涉。这正是以理性统帅言行的表现。
这三个层次的作用有不同的等级。形式的改变仅是最低层次的基础。其实,“形式的改变”正是所谓“乔布斯之问”的由来。而第三个层次的作用才是本质性的,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可以说,形式的改变是外在意义,生存方式的改变是内在意义,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是本质意义。因此,在表面上改变教育教学的形态,改变教师与学生的教授方式与学习方式并不是应用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之中的根本作用。关键在于考察使用信息技术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哪所学校仅凭信息技术就可以实现学校的“脱胎换骨”或跨越发展。需要反省的是“拜工具主义”,而不是对工具的使用。“讨论在教学中用不用信息技术已经毫无意义,而‘怎样使用’才是一个真正的教育技术问题。”
五、信息技术如何用
回顾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过程,从整合到混合,再到目前的融合,从做课件到做微课,再到做翻转课,广大教师总感到有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在逼迫着使用信息技术。以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在一种被动式的强迫性情境中,被裹挟着、双脚悬空着使用信息技术,而非发自个体实际的教学需求,教师的主体性严重丧失。所授的信息化融合课,无论是使用互联网、iPad还是APP,总是伴有磕磕绊绊,跌跌撞撞,捉襟见肘,上气不接下气之感。常常听到一筹莫展的下校专家回来之后对“下面”的一线教师大发抱怨:他们的理念跟不上,他们不想改变教学习惯,等等。似乎专家们在学校里进行启蒙和推广的伟大事业中,总是遇到来自一线教师的阻力以及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融合不佳的问题,常常做不到无缝链接?而且,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论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又常常与教学效果不成良性比例。推广者必须反求诸己,从自身找原因。不可一味埋怨教师与学生的理念、态度与能力,首先应该质疑供给方的目的、理念是否正确?手里的货色是否有问题?为需求方提供的理论、方法、手段是否合手?当下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中,削足适履的现象比比皆是。往往是供给方胸有成竹,而需求方却是郁闷纠结。
不能说目前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信息技术教学工具数量不多,也不能说为数众多的为教育服务的信息化产业从业者没有理想、没有情怀、没有勇气、没有才智,但是真正能够为师生排忧解难,达到无缝链接的教学工具还是凤毛麟角,而具有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使人抓狂、退避三舍等特点的教学工具却多如牛毛。问题在哪里?如果手中之物适用、好用,教师和学生们自然如同灾民遇见了赈济粮,会一抢而光。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自然的无缝链接?笔者信奉“简单哲学”。在众多解决方案中,有一条原则必须谨记——简约性原则。任何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往往都是十分简约的,过于复杂的方法本身就暗藏着产生新矛盾的因素。美国学者前田约翰教授指出,“简单”这个课题事实上是非常复杂的,是“一种平衡之道,需要大智慧”。笔者认为,能将事物变为简约的人本身就不简单。未来的教育信息技术产品必须无条件地实现简约化,服务目标精准化,符合人类行为习惯,不能让师生适应技术工具,而应让技术工具适应人类行为。这种依靠任课教师个人不能完成,却须仰仗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撑与帮助才能够维持教学工作的教育信息化,是不真实的,会出现“人一走,茶就凉”的局面。有的教学干预,扑上去若干人马来帮扶一名教师,也许通过传统测评的手段会出现一些短暂的成效,但并非长久之计。线上平台开发者王涛博士指出,“凡是需要进行应用培训的学习平台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未来的学习之道,是网络平台的消隐,需要的是“一种无缝而简单的用户体验”,网络支撑进化成为一种潜在的生态环境。这个论断十分正确,它点到了目前众多学习平台的软肋之处。教学实践指导者李玉顺博士指出,学校至今还没有找到适当的、可驾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多层面的努力,需要变革技术环境、应用方式、精细的教学APP、家校合作、学生自控力培养、学校适度的管理方式等各种要素,并且必须处理好这些互为因果要素的相互关系。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确实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它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因此,冷静的心态,求实的学风,理性的思考,对完成这项历史性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技术是不够的。我们笃信,是科技与人文的联姻才能让我们的心灵歌唱。”将教育的发展寄希望于纯物质因素是相当危险的,“教育技术的最终作用点是人而不是物。”要让“我们的心灵歌唱”,要让人在纷繁复杂、异彩纷呈的信息技术的“乌托邦”中不被“异化”和“变形”,就必须回归到本真。
六、回归到何方
作家王蒙指出,如果漫无目的地点击一个个链接,则容易变成网上信息的猎物,成为网络俘获的小傻子。有系统的阅读、思考与交流,是需要多花功夫的,总有些东西是互联网无法取代的。科技的发展,使一些人变得懒惰,丧失基本能力。“空调使人们抗寒抗暑能力下降,交通工具使发达地区人们奔跑速度下降。以此推算,电脑的发展,会不会使人们的智能下降?口算、心算和书法能力已经下降了。”笔者认为,以上现象并非人类的进化,而是彻头彻尾的人类退化之表现。王蒙指出,学习中的面对面沟通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妈妈在孩子睡前给孩子讲故事,是文学自然的发生。这种亲密、温馨的面对面接触与对话,是互联网无法取代的。在笔者看来,教育教学的效果不可效仿工业绩效的标准来衡量,应该更加关注充实而丰富的人性,更加看重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体,关心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人类体验,一味追求工业化的效果、效率和效益,会混淆人与物的基本界限,窄化教育信息化的真正目的,打乱教育教学的基本节奏。因此,应该增强对教育信息化的人文关怀,加强信息技术对人类教学精神层面影响的研究。
歌德在叙事诗《魔法师的学徒》中提出了一个悖论,人一旦不能控制技术,人本身就变成它的牺牲。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池田大作指出,问题不在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在于人类自身是如何理解这些现象。人类的生活和学习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信息化改造,互联网既是丰富的人类智慧遗产,又似恶意陷阱。这需要我们具有甄别、操纵信息的判断力,定位信息技术作为创造生活的手段之一的价值。由此看来,若想看透世上的一项事物,进而充分发挥这种事物的“正能量”,非要从不同的视角入手不可,小心翼翼地从各个方位考察,包括正向和反向,才能最终将其完整深入地把握住。真正的勇者,应该是对细节特别用心的人,甚至达到了胆小的程度,因此可以称为“胆小的勇者”。亚里士多德说过:“能够真心款待一种不被接受的思想,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心灵的标志”。因此,面对从未经验过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应该持有包纳、积极、开放、乐观的心态,观望是可以被理解的,甚至怀疑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只是绝不可持保守与排斥的态度。这就是我们的立场和逻辑。
那么,如何破解目前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难题,走出教育信息化的困境?回归到本真是一条光明之路。什么是本真?本真就是事物的本源与真相。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的本真就是遵循教育本身的基本规律。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有遵循教育基本规律,才能真正产生超人的理想作用。此处,笔者深刻地体会到了哈贝马斯所言“技术问题不能用技术来解决”的精妙之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不再单纯是技术上的建设与应用,将更多地侧向教育技术与人的关系,构建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促进技术、人、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具有创新意义的信息化教育文化”。
实际上,主张信息技术应该完全彻底地影响教育、颠覆教科书产业的论者,是对人类工具作用的主观臆想;所谓“乔布斯之问”其实是主观臆想的“中国人之问”。追问“乔布斯之问”旨在对教育信息化进行深刻反思,反对盲目地“拉洋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其复杂性前所未有,要全面系统、科学审慎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就应该超越“技术的臆想”,从那种冰冷的、枯燥的、炫酷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坚守初心,回归本真,使得教育信息化能够走在人间正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