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该怎样融入“互联网 +”?
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中美智慧教育大会“数字时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中,美国查德隆州立学院副校长CharlesSnare,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芒,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郭炯,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关注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前主席MichaelSpector说过,“在现在的学习和混合式教学中,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情况,教师这一角色很容易被忽略。提供一个以学习为中心的环境,这个学习包括老师、学生以及所有工作人员,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来自美国查德隆州立学院的副校长CharlesSnare非常认同这个观点。CharlesSnare认为,教师的职业发展不是一种线性思维,而是有一定自己特定的模型和结构的。在CharlesSnare团队工作过程中,他们发现来自注意力的危机:生活在数字时代,人们越来越难集中注意力。教师和其他人一样,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就连行政管理者也不例外,这个挑战其实早已存在。
面对这一挑战,美国查德隆州立学院的做法是定期举办研讨会。例如CharlesSnare所讲的TLC研讨会,就是聚集6-8名老师一起在线讨论。研讨会的内容对外公开。参加研讨会的有新教师,也有高级教师,大家以一种更整体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分隔看问题。与此同时,老师们还可以在TLC博客上投稿,分享自身的教学经验、策略,以及对教育技术的使用。
通过美国查德隆州立学院第一年混合型教学,他们认识到,让新教师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很重要,它有利于这些教师未来职业的成功。
在新教师快要遇到问题时,给他们提供及时的学习,这能帮助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开端,而且也可以使社区和整个机构中其他的新教师和老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可以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助组织这种新教师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技能。CharlesSnare说到,“教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需求,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满足他们的需求。”
那么,在新教师职业发展方面,美国查德隆州立学院都提供哪些服务呢?学院每年都会做一个新教师发展报告,在报告中提出问题,比如教学优势是什么?想改进哪些?是否需要一个助教?他们以不记名的方式去征集这些信息,整合反馈这些信息,进而更好地了解教师的需求。
据悉,美国查德隆州立学院教师的年度评价70%都是基于教学的评判,并且学院会让每名教师定期回顾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看是否完成预期目的。如果完成得很好,学院会提供奖励。
CharlesSnare说:“我们将继续进行变革,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不断变化的时代。我们看到,现在全世界的教师角色都在发生转变,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必须关注这一点,它对于我们高等教育发展将会有深远的意义。”
什么是互联网教学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芒认为,“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有三大内容需要认真思考,分别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所应具备的专业精神是什么。他分享了四种互联网思维方式,第一是关联式思维,这在当今人类思维群组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网络把人类的时间、过程、内容统统碎片化,以碎片化的内容和方式培养出的人,对社会的价值有限。因此,人类被网络碎片化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必须重拾体系,用体系分析和看待问题。第二是淘金式思维。身处信息社会,要采取淘金式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分析世界,这也是专家和新手的区别。新手要花大量时间去看信息,专家一眼就看出问题。第三是托付式思维。现代人类托付式感觉明显,同时托付可以倒逼人类的诚信大幅提高。第四是有限式思维。教育技术如同一把锤子,只要手里有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这就犯了有限式思维的毛病。
什么是互联网教学理念?李芒讲到,第一种理念叫做铸造教学IP。在互联网概念条件下,应该充分展现个别化教学风格的魅力,注意每个大学教授的特点,他们自身基本核心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第二种理念是追求精准定制。大学教学的魅力在于点拨,实际上是老师跟学生在一个空间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学习是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生存状态,是一种绽放过程。因此,在精准定制方面,使得学生真正地发展才是我们的目的,而不局限于只知道1+1=2。”
李芒指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还存在很多矛盾,包括缺乏难度、深度、高度、广度以及温度等。他认为,课堂教学具有不可替代性,能够产生生成式的教学活动,还能跟学生进行MOOC所不能达到的深度情感交流。同时,他还认为,当代大学教授应该追求卓越教学,创造出不可复制的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职业幸福感。报告的最后,李芒幽默地用“美中不足”这一成语表示,中国的教育确实存在矛盾和问题,但美国的教育同样如此。
师范教育正在应“声”而变
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发布了一组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指标数据,相对于4.0的良好水平而言,各项指标只有3.2、3.3左右。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郭炯说:“或许我们教师高估了自己的辛勤付出对学生的影响,他们似乎并不买账。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反思,为什么效果不尽如人意呢?”反思之后他发现,教学的五个方面发生变化,致使学生对教师整体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要求发生了改变,在这样一个万变的世界当中,如果教师依然使用原有教学方式,势必带来学生对教学的不满。
究竟教学哪五方面发生了变化?郭炯讲到,第一是学生的变化。当代学生越来越多是“数字土著”,作为教师都能够感受到学生天然亲近技术,几乎是“伴之而成”的状态,学生越来越喜欢以数字化的方式阅读资料并进行随机性的学习;第二是知识的变化。过去,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从某个层面来讲,学生可能比教师得到的知识还丰富;第三是目标的变化。社会对毕业生专业技能的需求发生变化,院校培养也要变。不管是基础教育领域,还是高等教育领域,都开始关注学生在沟通交流、团队合作、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但这些能力的提高是传统课堂教学难于实现的,势必要带来对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改变;第四是环境的变化。
从黑板、粉笔到多媒体,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技术产品进入课堂,让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第五是学习的变化。从过去的刺激反应、强化式的学习,逐渐演变为知识的获取、建构,再到能力的生成,以及现在社会性协商,这些变化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学在变,教师要变,师范教育也要应“声”而变。西北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培养师范生的院校,在培养未来教师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构建了一个时时能学、处处能练的环境让学生进行学习,全天开放所有的实验室,学生只需在网上预约即可。在这个基础上,还形成了核心课程的学习,以及一种按需选学和全程实践的课程体系。同时,学校还打造了一个国际教学方法交流的ITPP项目,通过借鉴国外优秀院校的教学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