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40年书记校长访谈】杨志坚:广播电视大学是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结晶
6月21日,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将迎来办学40周年校庆。4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激情到理性、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试点推进发展并逐步成型的风雨历程,中国开放大学办学体系走出了一条扎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发展之路。在广播电视大学建校4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专访了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党委书记、校长杨志坚。
电大是改革开放的践行者、见证者
记者: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兴办的高等学校。回首电大40年历程,对邓小平同志这一决策,您有怎样的体会?
杨志坚:回顾电大40年所走过的历程,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小平同志是一位历史伟人。广播电视大学是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并批准,在创办过程中大力支持、关心的结果;是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思想在教育领域的伟大实践,也是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结晶。
创办广播电视大学,是小平同志“两条腿走路”教育思想的体现,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创举。1977年,“文革”后的中国百废待兴,高等教育事业作为重灾区在“文革”中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整整一代人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社会急需的各类人才青黄不接。当时,每万人口中仅有11.6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世界排名倒数第九位;企业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不足3%,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则占80%以上。显然,仅仅依靠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不可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如何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成为刚刚复出的小平同志考虑的最大问题。1977年8月8日,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创办广播电视大学正是小平同志“两条腿走路”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创办广播电视大学,是小平同志教育现代化思想的体现。小平同志一直关注世界科技发展,并高度重视科技对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1977年10月,在会见来访的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时,小平同志谈到他正在抓科技和教育方面的工作,要解决人才奇缺问题。希思介绍了英国利用电视等现代化手段办开放大学的经验。小平同志表示,我们要利用电视手段来加快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1978年4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小平同志说:“我们不仅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还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仅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还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指出“要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并特别强调“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正是由于小平同志的高瞻远瞩,才有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广播电视大学,从而开辟了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教育发展之路。
在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广播电视大学走过了40年历程;可以说,广播电视大学是改革开放的践行者、见证者。
电大为促进教育公平作出重要贡献
记者:广播电视大学凝聚着小平同志的殷切关怀。40年来,电大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杨志坚:一是实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广大青年迫切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承担了高等教育历史补偿责任。广播电视大学创办初期,最主要的任务是解决因10年“文革”耽搁而积压的数以千万计的青年上大学,以及各类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1979年,广播电视大学共招收了41.7万名学生。在1979年至1989年的10年间,广播电视大学共招收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61万人,毕业104万人,非学历教育结业生200万人,年平均学历教育毕业生占全国毕业生总数的17.1%。广播电视大学的创办,又快又好地缓解了人才紧缺问题。
二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各类人才,为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40年来,广播电视大学为国家培养了1440多万本、专科毕业生,截止到2018年,全国3833万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中,有387万是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的学生,占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的1/10。广播电视大学还为数以千万计的社会成员提供了各类非学历培训。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是在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0年来,广播电视大学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办学方向,为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学习者提供教育机会,招收的学生70%以上来自基层,55%分布在中西部。此外,还开设了专门面向残疾人及其他处境不利人群的教育,从而探索了适应不同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新模式。
记者:电大开辟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另一重要途径。40年的历程中,有哪些办学经验值得总结?
杨志坚:第一,教育要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广播电视大学因改革开放而生,又因改革开放而兴。40年来,广播电视大学一直响应国家的召唤,与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同向而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广播电视大学40年的历程昭示着一条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国家发展是大学发展的根本前提,大学发展则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二,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广播电视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亲民”特质,“四个面向”正是这种特质的充分体现。40年来,广播电视大学始终立足中国的国情,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扎根中国大地办电大,才有了今天这所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广播电视大学。
第三,教育要坚持改革创新。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创举,广播电视大学是一个新事物,在中国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遵循,广播电视大学不惧艰难,解放思想,边探索边完善边总结,改革创新贯穿了40年的发展历程。正是不断改革创新,才为电大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才使电大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第四,现代教育要注重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从创办到发展,广播电视大学始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不断推进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实现了以广播电视手段为主向以网络技术手段为主的教育技术转变,探索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办学体系。
国开为世界高等教育贡献了中国模式
记者:从2012年7月至今,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揭牌成立已有7年时间。七年来的开拓探索,为中国高等教育及国际远程教育发展贡献了哪些智慧?
杨志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开放大学发展之路,形成了开放大学的中国模式。
一是“国开共同体”办学模式。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按照“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基本理念,根据“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统一评价”的办学原则,构建了“集约集团办学、多元多样主体、开放平等包容”的国开办学共同体。
二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模式。搭建了“云、路、端”三位一体的技术支撑模式,形成了教、学、管、研、服等一体的国开在线大平台,开发部署了314间多功能“云教室”,推出移动学习终端,打造3.3万门“五分钟课程”。
三是“学历与非学历并举发展”服务模式。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开设142个本、专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探索完善学历与非学历一体化设计、线上线下结合规划部署、统一标准规范实施项目的社会教育模式,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岗位技能培训等,启动“长征带教育精准扶贫工程”。
四是“六网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型大学办学性质特点和“互联网+”发展趋势,确立集网络学习空间、网络学习课程、网络教学团队、网络学习支持、网络学习测评、网络教学管理于一体的“六网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五是“学分银行”模式。在基础研究上,形成以学习成果框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提出“框架+标准”的技术路径,开发了一系列认证工具。在实践上,研发在线学习与学习成果认证平台,与高校、行业协会成立学习成果互认联盟,形成学分互认机制。
六是国际化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筹建海外学习中心,搭建MyEChinese国际汉语教学平台,建立网络孔子学院,编写我国第一套全景式研究世界典型开放大学的系列丛书。
上述成就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的普遍认可。2017年,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ICDE)将全球唯一的“杰出机构奖”授予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学分银行”建设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六网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项目、残疾人教育项目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承前启后,再创辉煌
记者:从电大到开大,有哪些是一脉相承、需要发扬光大的理念或者精神?
杨志坚:广播电视大学的初心是满足广大青年追求高等教育的愿望,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40年来,我们不忘初心,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办学方向,通过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教育机会。在40年的办学实践中,广播电视大学不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孕育了勇于开拓、锲而不舍的电大精神。在迈向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这是我们必须牢记并发扬光大的。
记者:在将来的发展中,电大将以怎样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杨志坚:从广播电视大学到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是一个重要的跨越。展望未来,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经过努力,把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建设成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所新型大学;世界开放大学体系中富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我国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
记者:在采访中,接触到很多老电大人,他们对电大都有很深的感情。作为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党委书记、校长,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杨志坚:广播电视大学40年的辉煌是广大教职员工创造的,回顾历史,我们就会想起那些为电大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在这里,我要向为电大奋斗过的、至今还在奋斗的老师们表达我的敬意!当年,在远程教育的荒原上,他们筚路蓝缕,一路开拓。没有他们,就没有电大发展的基础、没有电大的今天,也就没有电大的未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记曾经为电大发展奋斗过的人们。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我们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沿着几代电大人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坚信,我们的事业将会更加辉煌,广播电视大学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在线学习2019年6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