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云顶yd7610首页地址

“互联网+”新时代下微课、慕课平台存在的问题-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时讯网

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深度观察

“互联网+”新时代下微课、慕课平台存在的问题

   1.制作问题

有别于“精品课程”的传统课堂录像,高水平的微课、慕课更像一种微电影制作,需要包括摄影师、教学设计师、IT专家、讲台专家等多种专业人士的密切配合与共同工作[2]。目前对于单个的教师而言,仅凭一己之力想要做好一个精美的微课、慕课,专业上挑战性较大,经费上也面临困难。而且初始视频制作及后期的习题交流与反馈对教师的时间与精力亦提出了要求,如果没有特定的政策进行保障,长期大强度的工作量有可能会对他们正常的教学与科研职责发生干扰。

  2.可持续发展问题

   慕课发展初期,由于创新的激情及对自身形象的推广,高校无偿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资源给慕课平台。但随着慕课发展的逐渐成熟,其对高校系统的颠覆性冲击力开始显现出来,出于对教授空心化、教师岗位裁员及政府对大学拨款减少的担心,一些高校开始对慕课的过分扩张进行抵制。在认证方面高校也一直有所保留。而另一类微课、慕课供应商为商业机构。这些机构大多是由早期的网络课程网站发展而来。在保证在线教育学习者学籍、证书、学分、乃至未来的学位上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慕课发展骤然遇冷。与此同时,平台的构建及维护亦需要大量资金,而相关盈利模式一直比较模糊,亦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3.后继教师人才培养问题

   通过慕课,一批教学能力优秀,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学术粉丝,从而成为明星教师。但对明星教师的过分追捧,会产生许多弊端。比如一些青年老师沦为慕课明星教授的助手,失去了脱颖而出的机会。而且由于明星光环的放大效应,相同课程的教师再推出新视频的受关注度将会大大降低,不能给青年教师更多的锻炼机会,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

   4.内容质量监管问题

   微课、慕课从内容上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类。自然学科由于其方法论的相对客观性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不大。但对于人文社科领域而言,其内容、思维方法、知识背景、教学理念不可避免的受到课程输出国的影响。易于出现“文化殖民”现象,成为西方国家民主制度输出的方式。

  5.完成率低下问题

   慕课使得课程形式和内容变得更加方便,学生似乎也就变得更加自主和自由,以至于自由到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学习,也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更不知道学习一门职业需要进行哪些系统的学科训练。对着浩瀚的慕课课程眼花缭乱、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不知道如何把力用在刀刃上。而且对于一些自主性不强的人来说,缺乏来自教师与学校的适当外界约束与鼓励,也会使得他们畏难而退、半途而废。这些最终都会造成课程接受效果不理想,完成率低问题。

   6.课程过于碎片化问题

   微课、慕课短小精悍,使得学习起来更加容易上手。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根据人类的记忆规律,长期分散的知识碎片学习模式不仅不容易记忆,而且不容易培养复杂思考能力。真正知识构建的方法应该是从整体到局部。首先在大脑里建立一个大体的知识体系框架,然后再根据联系性原则,选择性的进行具体知识点的延伸学习。单纯的碎片化学习,或者先碎片后整体的学习,会导致学得快,忘得也快。出现过程热闹却最终收获不大的现象。而且现有的微课、慕课平台,课程分布零散,部分专业课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体系,学生无法构建应有的知识大框架。

  7.课后交流与评价问题

   理念上来说,慕课与传统课程相比而言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学生可以与同学、助教及主讲老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方便的互动,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分析。但由于慕课并不是主流的教学模式,因此网络上的教学答疑互动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便捷,快速。而且在网络搜索极其方便的大背景下,学生在线学业成绩的评价也受到挑战。

   8.教育工具化、同质化问题

   通过慕课平台实现学分认证、学位获取,一方面满足了学习者对大学学习的渴望,但是也在无形中使得人们把大学当做制造标准化产品的流水线,造成大学自身的定位被改变。大学作为社会和文化机构的功能遭到削弱,不再是思想产生的地方,而是沦为知识经济的生产工厂。而且标准化微课、慕课课程的传播也会大大加剧教育同质化问题,对教育的多元化是一种破坏。

    (作者张月娟等,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