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云顶yd7610首页地址

慕课的局限性-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时讯网

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深度观察

慕课的局限性

   尽管慕课给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但在慕课实施过程中,其自身的局限性不容回避。

1.慕课缺乏真实的学习成长体验

慕课借助虚拟网络将教学活动从实体校园移至虚拟空间的“校园”,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平台,实现了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分享与互动,但是它阻碍了人们的在场体验、情感交流与价值互动。美国佛罗里达网校的经验表明,要想造就成功的学生,一定要有用心的、互动的教师,但师生关系在慕课中体现不出来。因为慕课将教学交往简化为狭隘的师生之间或者学习者之间的问与答,而缺失了真实的互动体验,也缺失了情感价值观教育,造成虚拟网络空间的陌生感。斯坦福大学学生Ben Rudolph在参与了Coursera创始人之一AndrewNG所开设的“Machine Learning”的慕课后就表示,“学习任务、提示或指导都通过计算机自动完成,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学习鼓励,因而使他感觉孤立”。教学交往是多层次的立体化的信息交流,包括情感体验、价值观的沟通等,而网络学习中缺乏传统课程有效学习发生的面对面的活动、情境与文化条件。另外,校园生活的经历与体验、校园文化的熏陶与教化均是学习者学习成长中重要的整体性、过程性的体验历程,虚拟化的“言传”不能取代在场的“身教”。

2.慕课无法真正实现个别化学习指导

课程学习参与者人数众多以及学习群体分布多样性是慕课的基本特性之一,它的非面对面时空分离模式,重新规划了课程参与者的时空秩序,赋予了学习者自定节奏的独立空间。但也正是这样的新秩序将教与学从实体的教学情境中分离出来,师生的教育交往成为庞大的网络学习者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限问答式互动,难以实现教学的个性化指导。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在线学习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Ray Schroeder指出:“慕课的一个困难是,教师需要面对成百上千甚至数万名学生,他们不可能与每一个学生都有交流。”慕课因此而被质疑:“‘慕课’能做到的,无非是试图穷尽一切可能的问题与答案,然后菜单式地提供给学习者。”慕课借助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对学习效果的监测、学业进展的预测等确实带来了一定的适应性,但是,“技术”与“数据”的分析只能作为促进人的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有益补充,真正的教育是要实现“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慕课无法真正适应每个学习者的差异性以及对学生者学习能力的真实把握,其教学效果依然无法与“小班化”教学相比。

3.慕课难以实现复杂的学习评价

慕课的评价类型主要有嵌入视频中的在线测试、平时作业、单元小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采用机器评价、学生自评或者同学互评的方式。机器评价多是对于客观题类的评价方式,这类评价客观、自动,但是很难实现对高层次的思维能力的评价;同学互评可以依据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同伴作品进行互评,但是其准确度、信服度、价值又值得怀疑。因此,从学习评价来看,慕课对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在人文社科类的课程中,更难以实现对其人文性、创造性、主观性的解释与表达,无法确定合适的评价机制与评价标准。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历史学者Drew Gilpin Faust怀疑的:“计算机无法判断不在其程序设计之内的因素,尤其缺乏文学、写作类课程作业的修辞方面的判断等。”尽管edX平台已经开发了自动作文评分系统,但是其能否实现对文字魅力独特理解还饱受争议。

4.慕课难以适应所有课程类型

慕课是现有教育中的一种选择,其基于网络的“在线”特质更适合知识传承类、认知类课程的学习,而对于实验类课程、实训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等是目前的技术难以实现的。另外,对于同一门课程并非所有的内容均适合慕课形式。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目前认知领域的学习内容更容易通过在线课程实现,但是情感领域内,如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等,以及动作技能领域内复杂的、创造性的动作模式等却难以通过慕课进行教学。因此,慕课形式的表达还需要视课程内容、目标等具体因素而定。

   由此可见,慕课以其自身的特质确实为传统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对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不能视而不见,客观、理性、辩证地认识慕课才能促进慕课的良性发展。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