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资源 合力推进 全面提升“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办学质量
我校自2010年秋季开始实施“一村一名大学员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以来,至今已招生6批7个专业352人。我们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注重整合多方力量,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工作,经过几年实践,项目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借力推动项目实施
1.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一是争取县政府补经费。项目启动前就做大量前期工作,取得农办领导和分管农口的副县长同意,在县财政的农民培训经费中列支部分经费,对就读的农民大学员给予部分学费的补助。二是争取省电大批指标。省政府对农民大学员项目中的纯农专业设有经费补助,就读纯农专业免交学费,学费由省政府给予补助,补助的指标由省电大确定分配到各个基层电大。为此,我们每年都尽力向省电大争取到部分免费就读指标。三是争取教育局给政策。首先,争取教育局在教师配备上的政策支持,以解决专业课教师缺乏问题。其次,让教育局领导了解电大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办学的特殊性,在学员外出考察的经费开支、教师外出进修和培训政策等方面,给予比中小学较为宽松的政策。
2.求得相关部门配合。一是求得农办配合立项目。农民培训项目经费每年都必须由农办计划立项,报经财政批准,否则经费就无法到位。因此,我们每年年底都及早与农办联系落实来年的招生计划,确保取得农办支持,落实补助经费。二是求得人事局配合抓考证。通过劳动人事局配合抓好学员的技能证书考证工作,包括考证项目确定、考前培训指导、考评员聘请、考证培训、证书发放等,确保学员在取得大专毕业证书同时,也拿到一本职业资格证书,为学员增加一项技能,为就业开辟一条渠道。三是求得财政局配合拨经费。每年年底上报补助经费转移拨款数,审批后优县财政和农办联合下发拨款文件。四是求得乡镇配合助招生。把每年的招生指标分配到各个乡镇,利用乡镇农技干部帮助招生宣传,同时由乡镇政府做好生源的把关工作,学员报名推荐表上由所在村、乡(镇)签署意见并盖章。
二、全力做好招生工作
1.加强招生调研。我校前三年招生专业设置是每年换一个专业,专业不重复设置,实施三年后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增加专业教师聘请困难,二是不利于项目的做专做精。为此,我们深入各乡镇开展了有关调研工作,根据磐安“生态立县、旅居兴县”战略,根据农业、药材等资源优势以及常住人口不足20万的县情实际,确定了近三年只开观光农业一个专业的招生策略,力争做专做精一个专业。
2.抓好三支队伍。尽管就读“一村一名大学员计划”项目的费用部分由政府买单,但是由于全县总人口比较少,部分学员对就读纯农专业在认识上有误区,再加上连续每年招生,因此生源不足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项目开始实施前几年招生报名时要限制名额,可最近一两年招生却需要上门动员。为此,我们重点培育教职工队伍、电大学员队伍、乡镇农技队伍等三支招生队伍,开展招生工作,确保每季完成50名以上学员的招生任务。
3.落实三项措施。首先,建立教师全员招生制。要求教职工人人参与招生工作,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分组,然后分区域落实招生任务,并且每年都把招生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进行考核。其次,建立区域招生联络制。根据乡镇行政区域划分,在每个区域内聘请1-2个招生联络员,联络员可以是当地有影响力的镇、村干部,也可以是电大毕业或在读的学员,还可以是实践基地的业主,每季招生开始前,召开一次联络员会议,落实有关招生事项,招生结束后召开一次总结会议,表现突出者予以一定的奖励。再次,建立学员招生奖励制。利用电大在校学员特别是农民大学员做招生工作,学员在招生宣传中的现身说法效果最好,把招生工作列入优秀学员和奖学金评比的条件之一,对积极参与招生的学员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实践证明,这种“以生带生,近亲繁殖”的做法收效甚好。
三、合力加强项目管理
1.成立领导小组,参与管理。我们成立了由县政府、农办、教育局、人事局、财政局有关部门领导参与的领导小组,通过领导小组的参与管理顺利开展工作。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邀请县分管领导和领导小组成员参加;每学期考试和每次技能考证邀请有关领导参与指导和监督,聘请教育局长担任考点主任,副局长担任考点副主任,纪检组长担任考风考纪监督员;每次组织招生、学期考试、学员外出考察等工作都主动提前向有关领导汇报,并及时把书面材料送达领导。让领导小组人员参与项目指导、管理、监督,确保了项目正常有序的开展。
2.挑选好班主任,全面管理。做好农民大学员管理工作,关键在于班主任,学校要挑选责任心强、能力好,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我校自从开始实施农民大学员培训项目以来,一直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农民大学员的班主任工作,全面加强日常教学工作管理,这样的班主任既是管理决策者,又是决策的执行者,减少了中间的管理层级和环节,班主任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既当教练员又当运动员,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3.利用学员社团,自主管理。在农民大学员中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区域学习小组、毕业生联谊会等学员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利用学员自己做好自主管理工作,凝心聚力,传播正能量,提升学习兴趣。
四、大力深化教学改革
1.部分作业网络化。除了专业课平时作业统一征订中央电大的学习包,采用传统的书面作业以外,我们对公共课作业进行改革,将课程的作业录入电大在线的考试、作业管理平台,这样学员就可以通过登陆电大在线学习平台,在平台上完成和提交平时作业。实践表明,这一改革既得到学员欢迎,又节约了教学成本,更提高了学员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能力。
2.面授教学个性化。改革传统单一的以课程为单位组织面授教学的形式,采取丰富多样的面授组织形式。对于公共课程,以课程为单位组织面授;对于非具体课程内的共性内容和通用知识(比如学习方法指导),以年(班)级为单位组织面授;对于人数比较少的专业,以专业为单位组织面授;对于共性问题,以专(问)题为单位组织面授。同时尝试“菜单式”与“约课制”相结合的面授教学改革,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面授教学。
3.其它学习多样化。对于农民大学员来说重要学习形式之一就是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寓学习于活动中,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实践证明在活动中学习是最好的形式之一,也是最受学员欢迎的形式。活动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校外社区活动。比如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共建活动,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等。二是校内专题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专题活动,如农民大学员联谊会、农民大学员创业论坛、创业项目设计比赛等。三是班级常规活动。常规班级活动由班主任指导,学员干部牵头组织,活动内容学员自行确定,包括学习交流、专题论坛、主题班会以及各种形式的比赛等。
4.实践教学综合化。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我们总结和提炼了“基地实践、专题讲座、外出考察、技能考证、综合实践”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开展基地实践,增强从业能力;举办专题讲座,培养专业能力;组织外出考察,增进创业能力;考取技能证书,提高就业能力;抓好综合实践,提升职业能力”。学校通过实行“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综合化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员百分百按时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并且项目的教学质量有了保证,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五、竭力开展教育科研
1.创设科研机制。对我校来说,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也是摸着石子过河,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边实践、边研究,需要借助科研的力量提升办学质量。为此,我们创设了良好的科研机制,制定了系列科研制度和激励政策,要求每个教师每年至少主持一项课题研究或发表一篇论文,并且将这些硬性要求列入年度动态目标考核,促使教师在工作中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记录、勤写作的科研习惯,通过科研引领,促进教师的提升和发展。
2.积极申报课题。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我校每年都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梳理,然后开展讨论归纳和提炼,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这一途径,来破解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项目实施以来,我校围绕面授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文化建设等方面申报了多个省、市学会的研究课题,每年都有省、市立项的研究课题。
3.扎实开展科研。学校领导亲自主持科研工作,不做挂名研究,所有的课题方案、论文、结题报告都亲自执笔,杜绝纸上科研和网络科研,不做以写论文代替科研的应付式研究,更不做网络搜索式的研究。申报课题都必须和实际工作相结合,都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融课题研究与实际工作中。项目实施取得了一定成绩,于我们竭力开展科研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我校在几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实践和思考,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先后有三批学员 190 人顺利毕业,有四批学员 240 人取得职业技能证书。毕业生涌现出了省首届“十佳农民大学生”、“科技型青年农民”包金亮和省劳动模范、村民致富的领头人张威平等一大批创业致富新型农民和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中央电大时讯》、《中国电大报》和《浙江教育报》等 10 余家新闻媒体对我校的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成功做法作了相继报道,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今后,我们将继续秉承“培养更多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和理念,深化改革、不断创新,进一步推进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