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非学历教育市场规模研究(上)
一、职业教育的互联网学习资源建设特点
1、学习资源类别众多。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在职业学校专业体系中,专业覆盖第一、二、三产业等众多领域。
2、学习资源类别变化快。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必须随着产业行业变化而变化,及时增设与之匹配的学习资源类别,这对互联网学习资源的开发与配置提出来高要求。
3、学习资源内容差异性大。职业教育教学过程需要对接生产过程,同意专业的课程内容,因为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开发的学习资源都存在较大差异。
4、学习资源的实践性强。职业教育互联网学习资源的建设需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校企共建共享。
二、职业院校互联网学习发展状况
2016年10月,在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和教育部职成司同意协调下,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职业院校进行了“互联网学习”专项调研。
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校园互联网接入率88.14%,且9.81%的学校校园主干网带宽达10000M,30.97%的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或低于100M,47.92%的学校接入到桌面带宽达到100M,66.6%的学校无线校园覆盖1000M。这表明职业院校的网络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互联网学习发展的硬件环境基本具备。
有31.28%的学校所有的教室(含普通教室、多媒体室、实验室、实训室、多功能报告厅等)都连入互联网,满足学生上课使用网络教学资源,有50.78%的学校只有部分教室能够连入互联网。有17.01%的学校没有使用过任何教学应用系统。
5.21%的学校提供在线课程数量超过学校所有课程的50%。其中有0.31%的学校在线课程覆盖了学校的所有课程。14.69%的学校将一半的专业课程制作成在线课程;10.5%的学校公共在线课程占公共课程总数的比例超过50%。有74.18%的学校在线课程或教学资源不提供共享服务(只在本学校范围内使用);12.73%的学校完全开放共享;12.35%的学校在共建共享单位之间共享。
43.89%的学校建有网络教学/学习平台。59.34%的学校使用的网络教学/学习平台未予学校数字化管理系统对接。学校开展网络教学时,网络接入及教学资源使用时,79.51%的学校对师生均免费。
学生在线学习活动主要是学校课程学习(25.27%)、下载学习资料(22.42%)、应用学习软件(16.71%)、浏览课件(12.4%)、兴趣爱好学习(11.6%)。在互联网上学习的时间段一般为业余时间(55.05%),课堂上进行互联网学习的仅占14.85%,每天在互联网上学习时间在1小时及以上的占45.91%。
60.09%的学生喜欢运用互联网学习;53.12%的学生能接受互联网课程的最高价格是100元以内;8.61%的学生认为在线学习对其专业学习是有帮助的。
三、职业教育的互联网学习基本特征
职业教育领域的互联网学习正迈入起步发展的加速期。《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提出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专家支持、学习创新”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但职业教育仍是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互联网学习环境建设还远不能满足学与教的要求。职业教育信息化以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升质量和精细管理为目标,以共建共享优质资源为核心,以适应“互联网+”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基本动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跨时空共享优质资源的优势,加快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管理方式,积淀本领域在基础技术环境、学校系统化建设、有效数字资源保障、教学过程深度应用等多层面的发展。
四、互联网学习社区
互联网学习社区是借助互联网建立起来的虚拟学习社区,学习者和社区平台进行各种交互获得,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构成学习共同体。近年来,职业教育在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上发挥出巨大的资源优势。
社区平台可汇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的精品课程资源,以及社区教育和农村远程教育等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便捷和内容丰富的开放式的在线学习服务。融合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特点,形成以“线上+线下+职业化/岗位化”为核心特征且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习社区。
学习技术更具媒体化和智能化,大数据、学习分析、智能学习工具深度融合,使学习更加泛在化和移动化,“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一种常态。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提出要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结合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互联网+城市”“互联网+科普”计划,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结合或依托社区公共服务综合性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形成网上学习圈。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开发便捷的社区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及体系。向社区开放数字化学习资源及服务,推进各地网上学习平台互联互通和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
五、农民工互联网学习情况
2016年2月,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决定联合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教职成函[2016]2号),该行动旨在通过建立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新模式,提升农民工学历层次和技术技能水平,帮助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和幸福生活,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到2020年,在有学历提升需求且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中,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使每一位农民工都能得到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能够通过学习免费开放课程提升自身素质与从业能力。其中“(五)开发优质网络资源,助推终身学习”是重要任务之一,具体要求包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资源服务平台,搭建面向农民工开放优质网络学习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非学历与学历教育并重,工作学习一体化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新模式。充分发挥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开放大学、职业院校、成人高校、工会院校及培训机构、大学与企业联盟、在线教育联盟作用,在现有网络资源基础上,通过推荐、遴选、整合等方式,建立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微课等多种类型的网络资源开放目录,并面向社会公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助推农民工随时学习、终身学习。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提出重点面向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思想道德、民主法治、文明礼仪、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教育培训,通过社区学习与交流活动,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快其融入城镇社区生活的进程。重视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的培训,积极为社区各类残疾人提供学习服务。
1.我国农民工基本情况
2016年我国农民工增速有所回暖,全年农民工总量28171万人,比上年增加424万人,增长1.5%。其中,本地农民工11237万人,增长3.4%;外出农民工16934万人,增长0.3%。2011年-2015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长速度逐年减缓,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速将逐年减缓。另外,2016年全国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275元,比上年增长6.6%。
从年龄构成看,2016年我国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074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6%,与去年相比较少0.9个百分点。
2013-2016年我国16-59岁的人口数量和比重都逐年下滑,我国人口红利已经逐年减退,反应了我国放开二孩的重要性。
2016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增速依然在下降。2016全年外出农民工16934万人,增长0.3%,比去年下滑0.1个百分点。2011-2016年以来。我国外出农民工增长速度逐年下滑,预计,2017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总量增速或达0.1%。
2016年我国本地农民工的增速开始回暖。2016年全国本地农民工为11237万人,比2015年增长3.4%;2011-2015年,我国本地农民工的增速逐年下滑,2016年却意外回暖。
2.2016年中国就业人口数量、失业率及劳动生产率分析
2016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0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1428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2016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2%。全国农民工总量28171万人,比上年增长1.5%。其中,外出农民工16934万人,增长0.3%;本地农民工11237万人,增长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