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学习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慕课学习的整个流程有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慕课制作、学员注册、学员在线学习、学习评价。从以上几个环节来看,慕课学习与大学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从一门慕课的成功上线、学员卓有成效的完成学习并达到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最终通过测评考试拿到认证证书,始终离不开高校教育及高校平台。
1.高校教师是慕课制作的核心力量
信息化教学所需知识包括学科、技术、教学知识。推进美国及全球教育发展的主要倡导者克瑞格·贝瑞特博士说:“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相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术师。”从一门慕课设计到上线是一个既科学又繁杂的工作。从图1可以看出,慕课的制作不仅与计算机技术有关,还包括课程的选题、规划、知识点设计、课程设计等,这些工作离不开熟悉本课程的专业人士完成,而讲授该课程的高校教师应该是这一群体的核心人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门课的学习效果与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有着重要的关系。教师以何种形式展开知识点、如何把握教学的进程、如何适当地将重点与难点相结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本门课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等,这些问题都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学员以慕课的形式学习一门课程时,如何在独立于学校、老师、同学的情况下,将学习坚持下来,并达到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多年的多媒体教学中就有过这种体会,有的教材随书所附课件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只能当做课件制作的素材,完全不能直接使用。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在于这些课件大多数是由掌握相关计算机软件的技术人员制作,而他们对课程的相关学科知识与教学过程并不是很熟悉。这些随书的课件存在制作粗糙、内容有误,内容与知识的讲授进程不能合拍等问题,必须经过进一步地精心编辑才可使用。综上所述,一门高校某专业的课程,当以慕课形式在线学习时,慕课的制作质量是首要前提,而完成慕课的设计与制作,最适合的人员应该是高校中授课教师。
2.高校的学生是慕课学习主体
一门慕课制作完成,就可以上线供学习者注册学习使用了。那么哪类人群是慕课学习的主体?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的特点决定了凡是有需要的,有在线上网条件的人都可以注册成为某门慕课的学习者。在我国,如同上世纪90年代的函授、远程教育一样,有需要学习该课程的在职人员都可以注册学习。而不同于函授、远程教育,目前在我国高中毕业的学生应该在慕课学习者中占绝大部分比例。从年龄及需要来说,结束12年义务教育的高中毕业学生,需要继续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成为具有某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群。而这些学生通常根据高考成绩,进入不同层次的高一级院校学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全国有2435.9万高中生毕业。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参加高考人数为570万,而当时录取人数只有27万,录取率只为5%。在那些年代,大学生常被称为“天之骄子”,毕业后是国家分配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主动安排增加高校招生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在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而至2014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为939万,高考的录取率已高达74.3%。据统计,2015年我国高考报名考生共942万人,部分省市高考录取率高达90%以上。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从对慕课学习的需要来看,高中毕业生应是主体,而他们中大部分将在高考后进入高校学习。
3.慕课学习需要高校的管理
如上所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学生是以考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为目标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然而各省市的一本录取率与高校的录取率相比,降低的幅度是非常大的。根据全国2014年、2015年高考一本录取率统计数据显示,在教育发达的一线城市,一本录取率在20%左右,中部地区大约在10%左右,但在经济不发达省份,一本录取率只有6%左右。可以说随着我们教育水平的发展与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们中绝大多数是被二、三类高校录取。试问:如前文所述,人们预测慕课的发展,将使二、三类高校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或是由于慕课的发展,二、三类的高校将被取代,如果这样的担忧与假设成立的话,那么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是否可以脱离高校,直接走向社会,而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否可以慕课或其它的形式来完成呢?
可以分析一下目前我国高中毕业生的学习现状来回答上述问题。每一年的高考前,我们都会从网络中看到这样的图片,撕书大战,被撕成碎片的复习资料雪片般飞舞,瞬间整个校园银装素裹。此种情景一方面反映了12年寒窗学子学习的艰辛,高强度的高考复习使学习身心疲惫,以撕书这种方式来释放数年来的沉重心情,缓解高考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在高校的学生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新生入学,大部分学生认为,进了大学就可以轻松了,很少有学生在像高中时那样勤奋。而身处网络时代,不少学生缺少自控能力,沉迷于网络而荒废学业。另一方面是生活中的问题,一直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的学生,在大学开始了独立生活,有些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欠缺,甚至出现将脏衣服寄回家,这种听起来很荒诞的事情。再者,学生开始集体生活,没有家长在生活中的呵护以及中学老师那种对学生的管理方式,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生活方式的同学间相处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近几年来,出现在高校中的极端案例已说明问题。那么基于如此现状的学生,没有学校的管理,直接以慕课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方式,有多少学生可以自愿注册慕课?又会有多少学生注册成为慕课学员后,在线学习时可以克服网络的诱惑,将学习坚持下来最终达到课程的要求完成学习呢?
同时,人的学习行为与所处的环境有着重要关系。当学生处于大学环境中,教师的引导,学校对课程学习、评价的管理体制,学生之间的讨论、同学间相互促进的氛围等都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利因素。同时,教育者的言行也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学生往往是因为教师的言行来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原因推理,并总是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在一项网络课程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影响的研究表明,目前高校网络课程对大学生的学习影响只在量变的层面,学生普遍表现为对网络课程认知的广度与深度不够,网络课程的利用率是较低的。因此当一个学生独立于学校之外,单独参加慕课学习时,需要有非常强的自律能力、坚强的毅力才能顺利完成慕课的学习。如前提到的190个国家的16万学习者注册学习的慕课统计数据来看,其中2.3万人考核合格,253人得满分,而合格率仅为14%。慕课学习过程中高辍学率、低完成率的现象明显,真正完成一门慕课学习并非易事。另外,必须指出的是,高校的专业设置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及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在校学习必须完成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部课程才能毕业。而离开了学校管理,教师指导,刚毕业的高中学生,对于专业与相关专业课程的选择等问题都应该是比较盲目的。
4.慕课评价体系需要以高校为平台
慕课学习的评价体系离不开高校的平台,应该以高校为依托。在一篇“MOOC不是全能”的文章中谈到:“在一个有数万学生的课堂上,如何组织一场有效的讨论?怎样给作业打分”。况且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在线的慕课教学模式,edX正在开发一种给学员完成的文章进行评分的电脑软件,让学生们能够立即知道他们的作业水平如何。很多院校都对这款软件寄予厚望,哈佛大学也在此列。但曾任历史教授的哈佛校长德鲁·吉尔宾·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提出:“我觉得这些软件还不足以理解文章的讽刺或文笔的优美,而且我也不知道应该让电脑怎样处理没有被编入程序里的东西。”
在大规模、开放式学习模式下,一门慕课会拥有众多注册学员。那么,学习结束后的评价、认证是慕课面临的直接问题。采用何种方式才能严格把关,杜绝作弊,使只有真正达到要求的学员通过,这是目前慕课发展所面临的艰巨挑战。前段时间,有一则“65个证书找不到称心工作”的网络新闻,首先该生的学习热情是完全值得肯定的,但其找不到工作的结果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企业用人,所关心的是被聘人员能为本企业做什么,而不是被聘人员拥有多少张证书及文凭。在社会激烈竞争环境下,多学习知识、掌握更多技能无疑会提升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而在这里,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大学四年间,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的问题。除了要完成本专业课程体系所规定的课程外,学生有多少时间与精力再完成校外的学习?可以拿到多少证书?需要花多少时间?因此,可以说以上提到学生所获得65个证书,每个证书的含金量是值得商榷的。这个事例可以延伸到我们对慕课学习的分析。如果慕课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有效的监督管理,而只由企业主办以简单商业模式运行时,真正慕课学习的效果及完成学习拿到的认证就会存在质疑。英国哥伦比亚理学院教师Carol Edwards认为无论作为教育产品还是商业模式,慕课都是失败的。
如果离开高校的平台,学生以慕课的形式学完课程,当前在社会中的认可,特别是被用人单位认可也是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