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中的社区教育问题研究》里的真知灼见
沈光辉,男,教授,现任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社区教育研究院院长。全国社区教育专家,福建省终身教育专家组组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专家。长期致力于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政策咨询与实践推广工作。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60多篇,其中近10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文摘》、《教育科学文摘》及其他媒体转载。主持省部级及市厅级科研课题20多项,已公开出版教材与论著4部。终身教育与社区教育研究项目获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次承担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省教育厅有关终身教育与社区教育课题调研、政策咨询、规划制订等工作。
沈光辉教授是我国社区教育与社区工作领域研究的知名学者。其编著的《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社区教育:远程教育新探索》和《社区工作概论》、《社区工作实务》构成了沈光辉教授研究我国社区教育与社区工作的“四部曲”。立足于我国社区教育实践而成的新著——《转型发展中的社区教育问题研究》,以社区教育转型发展为主线,通过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从中寻找社区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规律,对于促进我国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具重要的参考价值。
《转型发展中的社区教育问题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把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传统社区教育和现代社区教育结合在一起来研究,力求在“创新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社区教育的载体平台,创新社区教育的资源供给机制,创新社区教育的途径方式”等方面从理论与实践应用上有所突破。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美丽中国梦而奋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列为要实现的目标之一。未来五年社区教育如何发展,各地都在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在这个时点上,沈光辉教授的研究可谓及时雨,让我们从中获得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创新发展的启迪。
《转型发展中的社区教育问题研究》共由绪论、三个部分共十四章和附录构成。
绪论中,沈光辉教授阐述了现代社区教育转型发展问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总体思路与基本框架、主要特点与方法。他认为,2010年以来,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其内涵、外延以及发展形态、治理结构、运行机制、途径载体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呈现出转型发展的新态势、新特征。社区教育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无序步入有序,从社会与教育的边缘地带逐步进入中心地带。
对于当前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中关注的问题,如关于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热点与争议问题,社区教育的含义及相关关系,以及社区教育发展自身存在哪些规律等,沈光辉教授在《转型发展中的社区教育问题研究》的第一部分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他梳理了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立足我国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以宏观与微观的视角,从社区教育的内涵本质、功能定位、发展模式,以及社区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关系中找寻自身发展的规律,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求解,其中很多的思想、观点与措施颇有启发和较强的工作指导意义。
《转型发展中的社区教育问题研究》第二部分从社区教育多元主体治理、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社区教育法规政策、社区教育评价等方面着重探讨了现代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问题。沈光辉教授认为,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社区教育将从单一性管理转向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新机制、新格局。但当下,在社会组织和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条件下,强调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自发性和自主性是不切实际的,需要政府积极主动地推进。他还分析了我国社区教育治理结构从“I”模型到“Y”模型的演进路径,根据多中心治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建构社区教育多中心治理“X”模型的设想。沈光辉教授指出,随着社区教育成为社区建设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融入生活,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工作和愉快生活将成为时尚,社区居民将获得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创新潜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
《转型发展中的社区教育问题研究》第三部分对在实践探索中如何创新现代社区教育的载体、形式与途径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这部分包括社区教育课程、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社区远程教育、社区老年教育、社区职业教育等问题,以及对学习型城市与社区教育、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社区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沈光辉教授认为,从时代进步与人的自身发展看,人们有着通过学习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内生动力。未来的社区教育,将会从以往服务部分群体转向服务全体社区居民,社区教育的对象从青少年校外教育、老年教育、妇女教育为主逐步扩大到白领、蓝领、企事业单位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各类群体。社区教育的途径形式会从传统的“唱歌跳舞”、办班上课转向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上。各类学习型组织、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等新形式、新媒体不断涌现。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社区教育的形态、方式、结构等将加速演变,包括扩大线上学习的社会空间、开放线下活动的实体社区等。沈光辉教授认为,这种线上分散、线下集中的集散现象,或许也是传统社会与互联网社会融合过程中现代社区教育的一种新形态,毕竟现代社区不仅有物理空间的“邻里守望相助”的属性,也有网上“天涯若比邻”的属性。
在附录中,沈光辉教授对大陆和台湾地区社区教育的产生背景、发展阶段、理念概念、体制机制、组织架构、内容形式、法制保障等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分析大陆和台湾地区社区教育的异同点,以及台湾地区社区教育发展对大陆的启示,并就海峡两岸社区教育发展共同关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对我们的工作颇有启发意义。
(本文作者张少刚,研究员,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党委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