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现代文学欣赏”系列微课(1)《荷塘月色》背后的烦恼
《<荷塘月色>背后的烦恼》的文字稿写于2013年3月,是“李平现代文学欣赏”系列微课的开山之作。当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微课”,与我们的团队也是第一次合作,可以说,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特别是因为朱自清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新文学作家,他的散文代表作《荷塘月色》更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文学经典,该如何讲才能既展示作品本身的美,又体现“教学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呢?
微课上线后,受到大家的喜欢和鼓励。有人沉醉于夜色中的荷花,有人喜欢富有动感的音乐,也有人称赞选题的视角。
但也有人对微课的时间长度提出批评,认为,虽然信息丰富、讲解精炼、表现新颖,但微课时间太长了,视频长达16分钟。”
应该说,这一课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对作品本身的美的展示。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再加上富有诗意的夜色荷花的画面呈现,确实是美的享受。当然,微课也是课,不是单纯的音画散文。于是,我们在作品的一头一尾找到了讲授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作品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不宁静?是作家的忧国忧民?还是作家个人的情绪?在作品最后有“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几个字。那么,在这之前发生了些什么呢?是“四一二”政变?还是国学大师王国维之死?
大家都知道,朱自清的散文朴素而清新,沉郁而洗练,文笔优美,极富真情实感。那么,在欣赏《荷塘月色》的同时,只有讲清楚了作者创作这篇作品时的心境,才能真正体会到作品中所包含的真情实感。
这一课被大家视为典范,也成了我们的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