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革: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三个环节: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四)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对照教学目标描述的评估标准,检查学生是否显示出了相应的能力和技能。教学目标中的绩效指标,是评价学生绩效的出发点。一门课程的教学评价通常包括两个层面:①针对每项教学活动,设计单独的评价指标或评价量规;②整个课程的评价方案,要求按照教学目标和学习活动的权重,加权计算每项教学活动的成绩,生成一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1. 对每项教学活动的评价。从具体的评价方法上看,对于那些答案唯一或者比较明确的简单认知技能,可以采用单选、多选、填空、配对、判断是非、计算、简答等客观性测验的评价方法。对于过程性技能、作品等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学习活动,则需要设计评价量规,按照等级评价学生的作品。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评价方法,依赖于特定的学习目标。
评价本身也是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下面,笔者用“论文的评价量规”这一案例介绍对论文(作品)的评价方案。
在Coursera平台上,有一门普林斯顿大学开设的《A History of the World since 1300》。该课程有一项作业,要求学生在听视频讲座、读书、浏览同伴讨论帖的基础上,收集论据,回答老师在视频提出的问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作业,学生可选择任何话题,相互之间似乎没有可比性。教师设计了一个有证据、论点、阐述三个维度,4个等级的评价量规(见表2)。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个评价量规证据在前,论点居中,最后才评价行文的流畅性。这就要求学生从视频讲座、教科书、网上的讨论帖中,“捞出”事实性证据,在证据的基础上归纳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才考虑语言表达和内容组织结构。这种强调事实和证据的表达,值得我国高考作文参考。
2. 课程的评价方案。除为每一项教学活动单独设计的评价量规、评价清单以外,还要考虑对一门课程的完整的评价方案。下面以面授课程为例,介绍一门课程的整体评价方案。
面授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方案。一门课程的评分,应包含学生完成的所有教学活动成绩,以及出勤情况、在课堂讨论中的贡献等。如《传播理论》教学大纲中说明,课程将按照以下权重计算最终成绩:25% 是小组合作,研究并介绍一种传播学理论,25% 是关于评价的论文评价论文,10%是导论论文成绩,15%是期中论文成绩,15%是期末论文成绩,10%是课堂参与。课程整体评价方案的基础原则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分配一定的权重,计算到课程最终成绩中。这一方面体现了对学生时间投入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这一点对于在线教学尤为重要。
从本文对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的介绍,以及提供的案例可以看出,今天高校教学管理已经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除了对教学课时等外在指标的考核以外,需要提出一些更专业化的推进措施。首先,应该按照教学系统化设计流程,对每一门课程进行精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为抓手,检查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落实教学设计的要求。总之,教学大纲、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是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三个核心环节。以教学大纲、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为抓手,才能有效地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