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云顶yd7610首页地址

【党员谈党史】学校,好美啊-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时讯网

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深度观察

【党员谈党史】学校,好美啊

“我想做老师。”

每次别人问我想做什么的时候,我都会这么回答。听到这个回答,他们会点点头,“老师好,稳定,还有寒暑假。”于是我就笑笑说,对。

当然,我想做老师还有别的原因,只是不知道怎么跟别人说。就好像读博士写论文一样,有人觉得就是为了个学位,可我自己知道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我只是不知道怎么跟别人解释,横渠四句很好用,可“为往圣继绝学”是极高的境界,而我只是一只学术山前的蚂蚁,刚刚入门,甚至谈不上入门。可是为什么要做呢?为什么一定要写论文,一定要当老师呢?

今年5月,看《觉醒年代》,听到赵纫兰说了一句话:

“我还是第一次走进学校呢,学校好美啊。”

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我好像知道了怎么描述自己的梦想,知道了怎么解释自己一定要做这件事的原因,知道了为什么一定要讨论一些稀奇古怪的看起来无甚用处的话题,并且执意要教书育人。

应当先说一下赵纫兰。

赵纫兰,李大钊之妻,没上过学,没读过书。1899年16岁的时候嫁入李家,彼时李大钊刚刚10岁。她自己没办法进学堂,还要忙农活,只能在送李大钊去学校的时候,听几分钟读书声。她跟李大钊关系很好,亦妻亦母,李大钊叫她“姐”,她称李大钊“憨坨”。后来,李大钊留学归来,到北大做图书馆主任,忙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不能回家。她大着肚子,去给他送饭、送换洗的衣物。她说自己从未到学校里来,怕给李大钊添乱,也得在家里照顾他们的两个孩子。就在瓢泼的雨里,她坐在北大亭子里的椅子上,说:

“我还是第一次走进学校呢,学校好美啊。”

学校,好美啊。

我们今天坐在办公室、图书馆里的理所当然,在她看来,都是新鲜的;那些被我们看厌倦了的操场、教学楼,在她看来,都是美丽的;那些我们觉得枯燥无味的课堂、知识,在她这一生,都是求之不得、梦寐以求的。

她是我们的先烈、前人,也是我们的兄长和母亲。算算年纪,她差不多可以是我的太姥姥,也就是我姥姥的妈。

我姥姥没念过书,50年代扫盲的时候,跟着生产队上过几天夜校,认得几个字;她的女儿我的妈妈,高中没读完,就下田种地;她的女儿的丈夫,我的爸爸,初中没读完,也进工厂做了工人。原因很简单,就是穷。那时候的学费只有十几块,可对饭都吃不太饱的他们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我上小学的时候,姥姥住我家。每到周六日,都会翻开语文课本,让我读一遍。她就坐在旁边听着,半闭着眼睛,像是睡着了,嘴里却跟我一起念: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

那时候电视上经常有七八十岁老人考入大学的新闻,我就想,要是姥姥也能考上大学该多好。可姥姥说自己老了,看不清了。我说可以戴老花镜啊,姥姥就说还得赚钱让你上学呢,哪有时间。后来她去世在我高二的暑假里,终究是没读上书。

当我听到赵纫兰那句“学校好美啊”的时候,一下子就想起了姥姥,想起了那些想上学却错过、想念书却没钱的人,想起了他们眼睛盯着书本对知识的渴求,想起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而破碎的梦。所以我一直觉得,大学的大,不仅在于大校园,更不仅在于大师,更重要的是大的格局。普惠所有人,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学习,才是真正的大学。所以,我喜欢喜欢原来的电大,喜欢现在的国开,没有围墙的大学,因为它能让那些无法走出大山的人看到山外的事物,在成本几乎为零的时候学到最多的东西,而且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东西;因为它能在全国几十万个村里一村一个地培养大学生,而这些大学生能让他们村子焕发出知识的生机——《流浪地球》里有一句台词,“希望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东西”,而大学生们带给村庄的,恰恰就是希望。

我想让那些想上学的人有学上,想让那些想坐在教室里读书的人有书读,想让他们享受这个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这是我个人的梦想,尚未行动。而有的人已经行走在路上,黄大年、张桂梅、窦志刚、张赛芬、艾米拉古丽、凉山支教帮扶团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共党员。

我想,百年前嘉兴红船上的那些人,要是知道百年后人人都能上学,应该会高兴得拍手吧。

所以为什么要写论文、当老师呢?为了学校,为了我们,为了百年之后的我们还能是我们,也为了百年之前他们成就的他们。为了让她和他、他们和她们再走进学校的时候还能有琅琅的读书声,为了自己的志气,为了学术的骨气,为了中国的底气,为了延续百年也将继续延续下去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为了中国还是中国。——当然了,我只是,也只能是微不足道的一丁点儿力量,毕竟写论文的时候就经常有“既生臭皮匠,何生诸葛亮”的感慨。可有一份力便出一份力,有一点光便发一点光,总不能只等候别人的炬火——毕竟施舍只能是施舍,站起来,才能真正向上走,摆脱阴森的冷气,才能给文明以岁月。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