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国教育遇到的挑战和应对
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们遇到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在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如何创新,如何跨越?二是如何应对西方文化渗透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教育需要应对的。问题的本质就在于如何在实现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保持教育的本土化。
面对第一种挑战,我们需要在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创新,有了自主创新,才能超越。要创新就要有人才。因此,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迎接挑战就要求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即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谁掌握了人才的优势,谁就能战胜对手。像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只有培养创新人才,努力创新,实现技术的超越,才能摆脱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我国现在的状况是,许多产品都是利用人家的技术来料加工,还很少有自己的品牌。例如汽车工业,奥迪、桑塔纳、菲亚特等等都是外国公司的牌子,很少有我们自己的牌子。这样下去,我们永远是发达国家的加工厂。只有创造自己的品牌,才能摆脱依赖。所以2006年国家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范纲要》特别强调自主创新。要在科学技术上创新,就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这方面恰恰是我国教育的弱点。当前我国教育遇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推进素质教育困难,学生没有时间思考问题,没有精力参加社会实践和个人喜爱的科技文体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亟须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实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最近媒体盛传“中国虎妈”,有人甚至宣扬中国式的传统教育优于西方教育。这是一种误导。我们且不说“虎妈”提倡的教育方式是否可取。如果仔细读读“虎妈”写的那本书,你就会发现,“虎妈”的教育并非只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虽然她确实写到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传统有许多不同,但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渗透着美国方式,她女儿的音乐老师都是西方人,并非是中国人,更何况她的教育是在美国那样的大环境中进行的。
最近公布的上海参加国际学生学习测试项目名列65个国家的第一名,许多人又一次认为中国的教育优于西方国家。且不说上海的水平不能代表全国的水平,测试的方式、内容都是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的。这只能说明上海教育近些年来吸收了国际先进理念,坚持了新课改的精神,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已经初见成效。绝不能得出中国传统教育的优越的结论。
我国教育确实有优秀传统,例如从古代就提倡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重视基础、学思结合等,但反对揠苗助长、强迫压制,《学记》就讲到“道而不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恰恰违背了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继承了科举制度死记硬背的坏传统。因此,我国教育需要扩大开放,吸收世界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使它与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相结合,把国际经验本土化。
我们面对的第二种挑战就是应对文化渗透问题。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样式。文化的最大特性是民族性。如果文化失去了民族性,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不复存在,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因此,保持民族文化传统,是每一个民族国家最关注的问题。当然,文化也是发展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民族之间的交往而发展。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总是会淘汰一些不符合时代精神的落后的内容,吸收一些别的民族的优秀的先进的内容。因此文化又具有发展性、时代性。当然,这种吸收不是全盘接纳,不是放弃自己的传统,而是在保持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有利于发展民族文化的精华。这就是文化的本土化。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有着优秀的内核,如自强不息、仁爱诚信、贵和求中、敬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等,但也存在着与时代精神相悖的封建思想残余,如重名分、官本位、重男轻女、读书做官等等。我们需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扬中华美德,克服封建落后的观念,吸取西方的科学民主的精神,并内化为自己的文化因素。
当前在国际交往中对待文化要避免两种不正确的态度。一种是全盘西化,无批判地接受一切西方文化。更可怕的是接受的并非是西方优秀的精华,而是一种低俗文化,有些甚至在西方社会也非文雅之士所赞赏的文化。说得再透一些,就是别把人家的糟粕拿来当精华。另一种不正确的态度是鼓吹民粹主义,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都视为最优秀的,不加区别地传播和发扬。有些地方把中国传统文化庸俗化、商业化。例如当前挖掘名人之风盛行,他们不是为了传承名人的思想和精神,而是为了搞旅游,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实际上是把优秀文化庸俗化。最近这几年到处在祭孔,我不知道如果孔子在世会有什么感想。孔子的学说需要大大发扬,这是毫无疑义的,但现在这样的做法能起到弘扬的作用吗?有些地方让刚上学的儿童穿着古代的服装,戴着古代的官帽读《弟子规》。我就不知道这会给6岁儿童一种什么教育!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对教育起着奠基的作用,同时教育又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主要途径。教育应该起到传承文化、选择文化、创新文化的作用。教育要选择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传授给下一代,同时又要根据时代的精神,吸收世界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来充实我们的民族文化,创造新的文化。
教育国际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教育又都具有民族性。教育培养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民族的人。因此,教育国际化不能排斥教育的民族性。教育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又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我们在学习别国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时必须了解他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这样才能了解他们的教育理念和经验的精粹。同样在借鉴别国理念和经验时不要忘记我们自己的优秀教育传统,这样才能从别国的理念和经验中吸取有利于发展我国教育的有益的东西,并内化为我们自己的观念形态,这就是本土化。
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介绍外国教育理论和经验时要尽量运用中国读者读得懂的语言,不要生搬硬套,生造词语。现在教育界有些年轻学者在撰写论文时往往开口是海德格尔,闭口是哈贝马斯,动不动就是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且不说这些思潮和主义是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即使是真理,也不能简单地搬运到中国来,需要考虑如何与中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考虑中国广大教师如何接受它。
过去我们只讲经济全球化,不讲文化全球化、教育全球化。但是无可讳言,全球化不仅影响到经济,也影响到文化和教育。如果认为全球化并非一体化,而是指不可避免的互相交往、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话,那么,教育也不能不纳入全球化的轨道中。教育只有加大开放力度,才能了解世界上的先进科学技术,吸收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本土化是相对国际化而言的,所以两者是不矛盾的。正是因为教育要国际化,才提出在国际化过程中要结合民族特点,使之本土化。因此不存在纯粹的本土化,不能说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本土化,民族文化是自然存在的,无所谓本土化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