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设计的反思
国内微课热背后存在着“知识取向”“技术取向”和“竞赛取向”等问题。如何让微课真正服务于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是微课研究者和实践者面临的难题。笔者对当前我国微课的建设进行了反思。
(一)存在教学问题是开发微课的重要依据
目前国内大中小学开发微课的热潮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但真正应用于实践的并不多。微课的开发需要教学人员、技术人员、设计人员等共同参与,它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成本。到底什么情况下需要开发微课?微课是用来解决教学问题的,没有教学问题建议不要开发微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才值得耗费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开发,否则就是多余的。那些学习者一眼就能看明白或教师一下就能讲清楚的内容完全没有必要开发微课。所以说,判断是否需要开发微课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是否存在教学问题。
(二)有效激发动机是微课奏效的前提条件
不少微课开发出来后,学习者并不买账,只能由开发者“孤芳自赏”。要想让学习者乐意利用微课进行学习,前提条件就是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缺乏精心设计、引导讲解、精致制作的微课就是“一团死水”,缺乏应有的生命力,自然遭到学习者的遗弃。考察一个微课是否激发了学习动机,主要看微课的内容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是否与学习者相关、是否告知潜在价值、是否给予学习支持、学习者是否获得满足。
(三)促进深度学习是微课评价的主要指标
如何去评价一个微课的好坏,是微课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黎加厚教授依据微课的特征,从“聚集、简明、技术、创新”四个维度去评价微课。孙聘从“教学有效性”(选题设计、内容选择、活动设计)和“微课可用性”(易于学习、使用高效、易于记忆、低错误率、高满意度)对微课进行了评价设计。笔者认为,微课作为一种支持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课程形态,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深层思考、激发学生深度反思、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就没有达到效果,其本体价值无法得以体现。在微课的评价指标设计中,一定要考虑能否促进学生深度建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