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云顶yd7610首页地址

【党员谈党史】扎根在黄土坡的醋柳——张家口市醋柳沟扶贫故事有感-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时讯网

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深度观察

【党员谈党史】扎根在黄土坡的醋柳——张家口市醋柳沟扶贫故事有感

醋柳,又叫沙棘,只生长在海拔800米之上的贫瘠山坡上或者干枯的河床里。在中国北方最贫困的地区,满是砾石,连土壤都干的开了裂,它却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努力地向下扎根,结出酸甜可口的果实。——题记

听说,醋柳沟来了个“教员”第一书记!还是个从石家庄来的教医学的大学老师呢。

我很好奇,老师是教书育人的秀才,可这下乡扶贫,能干点啥呢?总不会是在村里办班,晚上带着留守的几十号老人扫盲吧。带着疑问与好奇,我踏上了去醋柳沟寻找这位特殊扶贫干部的旅途……

醋柳沟,顾名思义,是一个条件恶劣的几乎只能长醋柳的山沟沟。你很难想象,北京的周围还有这样与世隔绝的地方。北京出发,先坐着大巴车摇晃5个小时,直线上走100来公里,到达张家口市蔚县县城。再向北50公里大路,7公里山路,九曲十八弯的路途越走越荒凉。绵延到天际的低矮山包一层包着一层,没有一丁点绿色。新修的小路像刀一样劈开这些土包,要将我运送到大山里那个满是土黄色的贫瘠世界里。在盘来盘去的小路上摇摇晃晃行驶90分钟后,转过一个大山头,视线一下子开阔了起来,这个神秘的小山村终于映入眼帘。

不是所有豁然开朗的地方都是桃花源,还有可能是村容村貌“万年不变”的扶贫盲点。迎面的是一个巨大的陡坡,这里没有桃花,也没多少炊烟,只有无际的黄色,以及空处偶然长出的几根杂草。一座座低矮的房子像挂在山上一样。我总错觉大山是倾斜的大簸箕,马上要把这些房子“倒掉”似的。可房子也好像用针线缝在山上一样,大石块做地基、垒院墙,顺着不平的地势,如同爬山虎一样紧紧咬在地上,带着点傲气,非要在这里站立着似的。

可古老而沉寂的一切中,似乎有了一些新意。村口修了块平地广场,多了个醒目的大水井。窄窄的水泥路白得泛着光,路两侧用涂了油彩的旧轮胎精心做了装饰,像一条彩虹小路,一直延伸到了灰黄色的村子里。而在这时,传闻中的“教员”第一书记,来自省城的郭璇老师,就这样开着“得得”作响的大皮卡,踏着彩虹小路来到了我们面前。

他和我印象中“书记”一点也不一样,也不像从省城来的“文化人”。郭老师竟是个85后的憨憨大哥,很爱笑,戴着眼镜,套着T恤牛仔裤,脸、脖子和胳膊晒得黝黑黝黑的,额头上很多汗。他急匆匆地从皮卡的驾驶舱跳下来,和我们道歉来晚了,说自己刚刚去城里买了东西,要先去给村民送饲料,让我们稍等他一下。就这样,又匆匆忙忙扛着大包去搬东西了。此刻,我只觉得面前的这个人,真是和我印象中站在讲台上,激情满满讲授解剖学的教授形象毫不搭边。

趁着郭老师忙活的时候,我和妈妈在村子里闲逛,也第一次听她说起郭老师的扶贫之路。

妈妈指着那口水泥井,说起了醋柳沟艰辛的求水历程。这里从古至今就干旱,不仅庄稼长不出来,饮用水也是大问题。全村160多口人、25头驴都靠着水窖里从山根中渗出的泥水生活。冬天,人只能蹲在寒冷的水窖里贴着墙壁从石头缝里舀点水,一家人不知道要取多少次才节省着用一天。2017年,郭老师背着行囊,踩着黄土,第一次来到醋柳沟扶贫,看着窖里浮着厚厚一层杂质的水,就下定决心要打水井。50米不出水,那就100米,150米,200米……直到290米,井里突然涌出水,他和村民们高兴坏了,干涸了几百年的醋柳沟终于有了自己的水井。水井旁顺着山势铺设了入户的水管。这里的村民也能像城里一样,过上了在家拧水龙头的生活。

爬到山顶,可以看到村旁的山坡上,竟然有大片杏树,听说有1100多亩。结出的木瓜杏个大味甜,可这样好的水果却运不出山。原来这里祖祖辈辈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原始土路,层层的山丘像卷心菜一样把村子包围着,也将人越裹越紧,很难挣扎出去。人们去乡上买东西都要爬山涉岭,一去一整天。去陡峭的山上摘杏,不是靠着人背,就是靠小毛驴拉,还没等到市场上,就烂了一大半了。郭老师为农民们可惜,着急地跳脚,克服了很多困难,还给自己的学生、亲戚宣传杏有多甜,千辛万苦将4万斤木瓜杏卖到石家庄,给杏农们分了钱。他用剩下几万块钱为村里修了这条彩虹水泥路。这下子杏不光每年可以卖出去,人们出山也不用徒步爬山了。听到这里,我心里很愧疚,原来这条一个多小时的路,已经是大大改善后的成果,凝聚了郭老师与全村村民的努力。在他们为有了水泥路欢呼雀跃的时候,而我却在抱怨山路难走。

村里很安静,偶尔传来了“咯咯”的鸡叫声。年轻人大多都要出去闯一闯,挣脱这座大山。很多都是无人的旧宅,院里的草长得比石头墙都高。一些还有人的房子,院门开着,也只剩下老人,佝偻着腰,沉默地干着杂活。可他们也要吃饭生存呀,永远靠着国家吃“低保”也不是长久之计。郭老师就经常独自开车一整天,跑到北京谈项目,最终联系到了北京农科院,为村里争取到赠送的新型鸡苗,由留守的村民代为饲养,一只可以挣不少钱。就这样,走不出去的老村民,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

我在醋柳沟村里走了很久,像探宝一样寻找着这些看起来与古老的石头村庄“格格不入”的新事物,渴望了解它们背后的扶贫故事。这里不光有崭新的道路、带着电泵的水泥井、一排排的鸡笼,还有许许多多:山麓处童话故事般的尖顶小屋,是扶贫队招商引资过来的民宿,受到不少写生画家的青睐;路旁废物利用开辟的小公园,为小村庄增添了新景色,也能让村民打打零工,狭小的山岰里拴了无线网络,可以流畅上网,在网上出售山里的土特产……

一个个新设施在灰黄暗淡的小村庄里生根发芽,仿佛给村庄都注入了色彩与生机。它们是勋章,闪闪发光,让我第一次身处其中,体会到脱贫攻坚战斗中的激情与感动。可是,这场与贫困的战斗却远远没有结束,要走的路还很远很远。

忙碌的郭老师终于闲下来了。他让我们进屋,说请我们吃饭。一盘鸡块土豆、一碗凉拌腐竹,已经是这个村庄里招待朋友最豪华奢侈的午饭了。瘦瘦的邻居大姐带着一个同样瘦瘦的六七岁小女孩在堂屋帮着做饭,扶贫队的伙食便包在她们家,一个月给一些费用。大姐忙着收拾案板,小女孩很懂事地帮妈妈在水桶里洗着碗,眼睛却时不时地瞟着锅里的肉,瞟几眼就只低头看着水桶里的碗。郭老师让她们把锅里的肉、米饭带回去,母女俩道过谢,端着饭菜高兴地走了。他看着出门的母女,还告诉我,他想在他调离醋柳沟之前给大姐买个小吃车,她很能吃苦,可以在镇上卖点煎饼果子,养家糊口。望着端着大盆小盆的母女的背影越来越远,我的眼角有些酸,脸也有些烫。我低着头,想起在大学食堂垃圾桶里成堆的肉,外卖盒里永远吃不完的饭,还有十几块甚至几十块的奶茶……在赤裸的贫苦面前,这些都变得难以启齿,我的灵魂深深地被扎了一下。

吃了满满一大碗饭,休息过劲儿的郭老师又精力十足地讲述起自己的生活。如城市里的年轻人一样,他拍vlog,记录扶贫队工作的点滴。他还会作词作曲,哼哼着自己给村子里大爷大娘们写的歌。他也爱宠物,从家里带着一只名叫妞妞的大金毛,戏称它是“扶贫犬”,陪着自己吃苦、工作,度过整整四年的艰苦生活。说起工作,他的眼睛总是亮晶晶的,从改造破旧的农舍说到开一夜的车赶路为村里采买东西,说到村里的鸡怎么卖,小米是怎么碾的……但提及许多来不及解决的难题,诸如这里的村民仍然比其他地区收入低得多、留守儿童年级小小都辍学打工去了、这么多年纪大的老人之后怎么养老,他也偶尔会泪光微闪,叹着气,但转瞬又会微笑,似乎要给自己一些勇气。

我们要离开了,郭老师站在村口的水井前送我们。临走前,他很郑重地回答了我之前问他在这里苦不苦的问题:“我从小生活在城市,如果不是扶贫,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过着这样的贫困生活。村里的夜很黑,但我记着,每个扶贫人都是夜空中闪亮的星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发光发亮。我不后悔我照亮过醋柳沟的夜空。”

我坐在车里,望着他依旧踏着那条彩虹小路缓缓走回村子。小路坡度有些陡,他加大了步子,使劲爬着坡,没有回头,也没有停止,直至又融入那片黄土中去了。就像走扶贫的路途一样,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真正的终点,也不知道前方的路有多陡,但却要不停地走下去。

回家的路途里,我脑子里还是不断浮现着郭老师风尘仆仆搬饲料的样子。突然明白了“初心易得,始终难守”的难得与伟大。在我们党奋斗的百年征途中,战争从未停止,战士永远在战斗。此刻,在中国乡村的阵地上,还有千千万万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扶贫干部,数年间同样坚守在一线“阵地”,真正走入每一户人家中去,努力解决着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当司机、跑项目、做农活、解决邻里纷争……如何当一名合格的扶贫干部?我想郭老师也经历过这样的思考。他或许也像许多青年一样彷徨、迷茫过,在环境陌生、专业不对口、任务重压力大等等的困难中挣扎。可他却从未放弃,践行初心的建党精神激励着他,村民期盼的眼神鼓励着他,使他有无尽的勇气,重新出发,去完成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

而对于刚刚走入国开大的我来说,不也是如此吗?学习考古学六年,我一度认为自己会将热血与汗水洒在考古工地里。而命运使然,在进入国开大之后,我有过对这个陌生行业的茫然与不知所措。可看到郭老师,我的心境变得开朗起来。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只要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初心不改,哪里都是可以扎根的地方。不熟悉的东西可以再学习,不了解的工作也可以去探索!

我们的党行路百年,正是风华正茂!我们的教育事业正在深化改革,也当高歌前进!教育是未来,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教育事业一定是一片更辽阔的天地,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线,值得我们去守护、值得青年干部去奉献!

车还在前进。突然,我看到了一棵醋柳。它高高地挺起,笔直地扎在黄土坡上,枝叶舒展,随风摇曳着。一片广漠中,夕阳把它照得通红通红的……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