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学习中心建设探究
早在2010年,IBM就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2012年12月我国也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的试点工作,随后智慧教育也被纳入其中,国内众多学者也开始研究这一领域,一些IT企业也推出了智慧教育解决方案。祝智庭教授构建了理解智慧教育的基本图式,描述了智慧教育、智慧环境和智慧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黄荣怀等对智慧学习环境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张进宝等人提出了智慧教育云架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等概念也纷纷登场。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旨在推动互联网向各领域拓展以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一跃成为国家战略。
远程教育学习中心(以下简称“学习中心”)一直以来都是高等远程教育本地化服务的重要终端,服务范围涉及区域内招生报名、学生的日常管理、科目考试等服务工作,除网络学院学习中心之外,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的学习中心还负责线下课程面授、考前辅导等相关教学工作。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快速推进以及互联网+本身对传统行业的创新改造,如何抓住互联网+的机遇改造传统的学习中心,以互联网+丰富学习中心区域化服务内涵,构建适应未来数字移民需要的智慧学习中心将是新常态下学习中心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智慧学习中心概念与体系结构
面向高等教育之后的继续教育阵地的学习中心,其所承担的任务决定了它应该至少围绕大学所应该具备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中“教学、社会服务”。从技术的角度来定义,智慧学习中心是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多种信息技术在学习中心的综合、全面应用,实现更灵活的信息化基础支撑、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透彻的学习情景感知、更智能的数据资源应用、更深入的智能控制、更绿色的能耗管控。
区别于传统大学校园构建智慧校园,智慧学习中心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学习中心应该按照自己的定位和分工打造自身的智慧校园,实现学习中心全流程信息化;另一方面,学习中心与总部(校)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在信息化层面则可以理解为是总部的公有云与学习中心的私有云实现无缝衔接。因此,智慧学习中心在体系上应该至少包括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行政、智慧绿色校园、智慧空间、智慧健康服务六个部分。
1. 智慧空间。空间所建置的环境,具有境教的实质影响力,校长和居领导职位者的教育理念,可透过物质学习环境的规划设计与布置,引领学校空间和教育革新与发展。有基于此,有必要对学习中心空间进行整体规划,合理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项目种类和教学形式。通过前期建设阶段的空间规划,实现空间规划带动课程发展、引领教学创新、丰富教学模式、促进行政改革,拓展服务周边社区的能力及关系。
2.智慧管理。以服务教学各个环节为中心,梳理过程中对后勤保障的要求,并将其与服务评价一并设计,将其封装在学习中心教室管理App中,实现一键预约保洁、订餐、维修、快速安保响应等服务。
3.智慧行政。以学习中心原有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行政办公、教务管理等常规信息系统为基础,按照互联网+的理念在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建立以服务为窗口、多端融合的方式改造原有业务,实现为学习中心教学服务人员提供空间动态申请、各类教学项目投入产出分析及成本核算、人员绩效管理、学习中心管理范围内各类行政服务、办公审批。
4.智慧绿能。智能感知学习中心运转情况对各空间能源进行有效调控,确保智能化管理中心能耗。
5. 智慧学习。围绕学习中心各类空间设计相应的学习环境,实现移动学习以及不同种类学习模式(如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的支撑,以及课堂教学与云教学平台的无缝衔接,打造高效课堂和时时、处处的学习环境。
6.智慧健康服务。围绕传感设备对学习中心人员体温等健康数据进行采集监控、对中心各空间环境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并提供智能管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优化环境指标,为学习中心各类用户提供智能化的环境管理服务。
图1是围绕以上六个要素构建的智慧学习中心架构。
图1 智慧学习中心体系结构
二、基于“互联网+”构建智慧学习中心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有六大特征: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
1. 基于“互联网+”构建高效的学习中心运转体系
高效的学习中心运转体系的核心是通过应用实用、恰当的信息技术,实现中心人、财、物的高效运转,实现学习中心提供教育服务的最大化。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整合各类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运作体系,实现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学习中心。
2. 基于“互联网+”实现型智慧学习中心创新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学习中心应该按照互联网思维搭建面向各类学习者的创新平台,在实现学习中心业务服务创新的同时帮助学习者通过创新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互联网思维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免费,即将很多收费服务按照规模化经营的思路直接全部或部分免费开放给服务对象,通过优质服务和“口口相传”不断扩大用户群体,再在此基础上通过提供广告点击、增值服务来实现企业利润增长,类似360杀毒、嘀嘀打车、大众点评等应用非常广泛的应用都是按照这个模式来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于学习中心而言,可以引入这种思维,利用其营销手段开展教育项目的众筹活动,设计充分体现学习中心特点的免费项目和增值服务,搭建创客空间将学习者、周边社区、相关专业领域公司连接在一起,提供如按兴趣交友、工作机会、自主创业咨询等创新型服务,从而走出传统学习中心单一学习服务提供商的定位,成为名副其实、辐射周边的新型学习中心。
3. 围绕“互联网+”扩展智慧学习中心新业态
作为区域性学习中心,应该考虑利用互联网+将学习者、周边教育机构、周边优质教育资源(如退休的行业高管、企业技术能手)、周边工作机会与学习中心连接起来,一方面依托总部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各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培训,另一方面更多聚焦在连接对象,通过城市学分银行为区域内教育机构学习者提供学习成果认证、转换服务,为周边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教育培训创业舞台,为学习者提供就近工作机会和同学习领域的人脉资源等服务,创新学习中心服务新业态,提升学习中心区域内的辐射能力和品牌地位,助力学习型城市建设。
4. 构建面向“互联网+”的教育体系
以互联网+的理念来推进学习中心建设,必然要涉及构建适合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项目,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同时利用互联网+将有限的学习中心和无边界的互联网教育服务相结合,实现学习中心投入产出的最优化。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政府和企业都需要更多“互联网+”人才,这会带来关于“互联网+”的培训及特训职业线上线下教育的爆发,因此围绕“互联网+”职业构建内容丰富多样的教育培训项目(如:大数据知识应用及培训、手机应用程序开发等),将其具体细分到每一个工作岗位,帮助互联网企业培训员工,为传统企业改变企业架构配备更多的专业技能职工都将具备极大的市场潜力。
另一方面,互联网没有疆域限制,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基于网络传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基于小众的高端网络教育培训,实现由点及面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同时还将其与学习中心线下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范围更广、领域更专的游学交流,丰富学习中心本地化服务的同时,扩展学习中心网络服务疆域。
三、基于互联网+构建智慧学习中心的关键技术
1. 以服务开放为目标、适应移动互联网特点的“云+端”的建设
基于互联网+构建智慧学习中心首先要解决的是将原有学习中心各类信息系统按应用服务程序的方式进行集成,这里不但涉及底层各类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还包括研发适应移动终端显示和使用特点的服务发布,其中将面向终端用户提供底层数据互联、风格统一、界面友好、使用简单的App将会是建设的一个难点,毕竟多样化的技术环境、松散的流程、底层数据标准不统一是学习中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
因此,有必要建设开放融合的学习中心公共服务(私有)云平台,平台隐藏了底层技术架构的复杂性,通过标准统一的接口提供跨系统业务服务,与学习中心上级单位的(公有)云平台实现无缝衔接。当然,私有云平台的建设过程不是将现有教学系统推倒重建的过程,而应该是遵循“统一规划、有效集成”的原则,应用智能技术对现有系统升级改造,实现以服务为核心、数据标准统一、接口规范的应用服务,进而为后续业务变化带来的程序迭代提供基础。
2.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学习中心感知网络建设
通过在物理环境中植入感知设备甚至为学习者提供可穿戴感应设备,建设学习中心智能能耗管控系统,与开课安排等系统对接,实现课程按时开出后指定教室门禁开启、电源及授课设备自动开启、教室内无线网络关联开启;在授课过程中对点名、教室内温度、二氧化碳及PM2.5相关环境数据、课堂师生反馈数据的监控,课后教室保洁、相关设备的自动断电等等。在行政层面,本着对空间的高效利用,智慧学习中心应能够实现移动办公空间的预约、带有RFID的家具和设备的租用、电话号码与员工卡的对应以及智能消息推送。当然,如果需要还可以对员工体温等健康数据进行采集和预警,实现人性化的智慧办公服务。
3. 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评价体系构建
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正在从IT时代过渡到DT(Data Techonology)时代。作为聚合学习者、周边资源的智慧学习中心也必须将自身服务领域与互联网上学习者、周边资源创造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对学习者个人兴趣、爱好进行分类,对相关人员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进行定位,形成学习者学习图谱,结合总部或学习中心自身能提供的(甚至通过学分银行平台汇聚更广泛的)数字化资源和教育产品进行推荐。这里面涉及数据的采集和后期的加工处理,其中前期数据采集可以通过构建依托OAuth协议实现学习中心平台与社交平台的用户关联、创建智能爬虫来聚合社交媒体、学习平台的数据,后期可以结合需要创建基于Hadoop的大数据平台架构来实现对结构、非结构化数据的快速处理。
这些数据的加工分析,不但为学习中心智能化提供“互联网+”教育产品奠定了基础,也为学习中心更多地连接商业机构推出个性化的教育产品和延伸服务(如机票预订、商品折扣、餐饮折扣)提供了有利保证。当然,在利用以上大数据之余,学习中心还可以依托对数据的分析,及时了解学习中心运营情况,实现大到中心投入与产出评估、现有教育项目综合评价、中心舆情分析,小到空间利用效率等情况的了解以及对教育产品和服务提供持续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转变。
四、结论与展望
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手段不但能将传统学习中心改造成为教学和管理更加智能的智慧学习中心,还能因为充分融入互联网+的特点,成为服务范围和功能更加强大、商业模式和办学类型更加灵活的互联网+学习中心,实现了互联网与传统继续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从前景来看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学习中心大有可为。
但是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在传统学习中心向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学习中心的改造过程中,人始终是技术应用、项目推广的核心因素,必须构建适应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学习中心的运营团队,并按市场规律赋予更大的运营空间,否则升级转型很可能止步于螺旋迭代、不断演进试错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