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谈党史】青年要跟党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所在的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党组织开展了形式丰富的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过程中,我再一次系统性地重温了我们党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回望我们党一百年来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无数人抛头颅、洒热血,唯一的目标就是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党员,我最关注的是党史中的青年们。在学习过程中,我时常想,如果我成长在革命战争年代,我能像他们一样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吗?历史不会重来,作为成长于繁荣富强时代的青年,我们不再有“机会”去面临前辈们的抉择,但却一定要反复“重温”他们的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重温“建党青年”们的历史抉择。1921年7月,共有13位党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最年长的是何叔衡,时年45岁,最年轻的是刘仁静,时年仅有19岁。按照现在的标准,一大代表们都属于“青年”范畴,但历史和时代已经召唤他们走上了革命道路。随着历史车轮的缓慢前行,这些“建党青年”却分别走上了不同道路。有四位代表在长期而又残酷的斗争中牺牲了,他们是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陈潭秋;有四位代表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脱离革命队伍,他们是刘仁静、包惠僧、李汉俊、李达;甚至有三个代表逐步走上了叛党叛国的道路,他们是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坚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
重温“长征青年”们的历史抉择。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约3000名指战员开始长征,历时10个月,转战万余里,于1935年9月15日抵达延川县永坪镇,成为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支红军。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支部队还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儿童军”。队伍几乎没有年过18岁以上的战斗员,指挥员也十分年轻:军长程子华29岁,军政委吴焕先27岁,副军长徐海东年纪稍大,也不过34岁;营团干部,大多是20出头;连排干部几乎都是不到20岁的小伙子;军部机关工作人员,也都只有十七八岁。担任营长的战将韩先楚,刚满22岁;中国航母之父,时任军部宣传科长的刘华清,才18岁!红25军的小伙子们在长征初期的至暗时刻,选择相信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他们习惯于孤军奋战,在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为了策应红一、四方面军北上,甚至主动选择脱离已有根据地,继续战斗。为了接应党中央,徐海东将军甚至表示“即使我们这3000多人都牺牲了,也是光荣的”。红25军的辉煌成就,永远镌刻在了长征这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中。
重温“抗战青年”们的历史抉择。我们把目光放到华北平原这一敌后主战场。据历史学家们考证,抗战时期华北游击区干部的牺牲速度,大致是一年为限。县级干部平日里有警卫保护,但当日伪军进攻时,他们也是敌人的重点目标,他们的平均生存时间大约为一年;村干部基本没有自卫能力,遇到潜藏的汉奸告密,往往就是被捕牺牲,但他们活动范围相对较小,群众也可以提供直接保护,平均生存时间大致也是一年左右;生存时间最短的是县干事和区乡干部,这些干部党员经常需要单独出外开展工作,面临风险大,自卫能力弱,他们在岗位上的平均生存时间仅有三个月。冷冰冰的数字清晰地刻画出了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残酷。然而,这根本无法吓退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依然坚定不移地选择燃烧自己的生命,坚持敌后抗战,只为争取伟大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重温“解放青年”们的历史抉择。辽沈战役进入最后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攻克锦州,迅速前往辽西围攻廖耀湘第9兵团。廖耀湘察觉不妙,企图逃往营口,乘船从海上逃离东北战场。廖集团兵强马壮,其新1军、新6军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二,一旦将其放走,将导致解放战争进程大大延后。但在此时此刻,挡在如此强大敌人前面的,只有解放军的一支地方部队——东野独立第二师。独立师是一种半主力部队编制,其武器装备、兵员质量、训练水平远不及东北野战军的12个主力纵队。面对来势汹汹的廖耀湘集团,东野独二师的青年们做出了他们的抉择——“以八千对十万,就算把独立二师打光,也要全力阻拦敌第9兵团”。他们成功了,廖耀湘真的被独二师的勇猛动作吓倒,继而下令全兵团向沈阳转进,放弃营口逃跑计划。这样一来,本可脱险的敌第9兵团,重新陷入了我军的包围之中,最终在辽西平原被东野大军彻底歼灭!
中国革命就像一趟列车,有的人登上列车就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哪怕流血牺牲也勇往直前。有的人在迷茫中选择了下车,他们目送革命列车呼啸远去;有的人则走向了相反方向,最终身败名裂。如果从历史的高度重温“建党青年”“长征青年”“抗战青年”和“解放青年”的抉择时,我们可以发现,“跟党走”是他们矢志不渝的信念和行为准则。
当代青年也要坚定地跟党走!从事教育工作的青年尤其如此。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须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青年人,要随时随地跟党走,要时时刻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始终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和立场!
